〈教育路上〉校園的政治中立:佔中能談嗎?

在澳門,校園看似不熱衷政治,有時卻令人眼花繚亂。為何有些學校會變成候選人的票倉?政改諮詢校方為何要學生簽名表態?反離補集會後,學生得到的竟是老師的警告和訓示?近日一份中華教育會的教學指引,旋即引發學校應如何與學生討論「佔中」的爭議。可惜的是,片面還是全面,客觀還是偏頗,這場隔空論戰有如泥漿摔角一樣沒甚麼理性可言,反而將澳門公民教育的偏狹、淺薄和單一盡現於人前。
培正配圖

在大聲疾呼「政治撤出校園」的同時,如何讓學生關心社會?到底佔中該談還是不該談?

「不是說凡是政治都不要碰,是政治立場、政治鬥爭不應帶入校園,中、小學生無能力駕馭這些。甚至如果老師在政治鬥爭上表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培正是其中一家有在中學公民課講佔中的學校。校長高錦輝說,發生這樣一件大事,如果年青人都不關心,那更不可能想知道平日發生的事。他不諱言,這個月收到不少家長的關切電話,希望不要將政治事件帶入校園。學校主要是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並非急於一時做結論。老師也不會定性事件,說學生的想法是對或錯,更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帶到課室,強加在學生身上。

所謂「講」佔中,課堂並不是真的由老師主講,而是播放由學生自己製作的剪報PPT。初三至高三的同學讀完資料後,再選擇代入家長、示威者、警察及學校等角色,以不記名方式寫下自己的想法,希望以甚麼方式解決事件。待校方收集意見之後再做分析報告,在適當時候再跟學生討論。

但學生沒有即場討論,老師也刻意不介入,會否變成要說但有點太避忌?是否可以達到預期效果?高錦輝解釋,這也是尊重學生會的意願,儘量放手就讓同學主理。當初也曾經想過辯論,但擔心這樣會令學生之間產生好大矛盾,「這事相當複雜,要好小心。不光是公民抗命,『香港論壇』也有人說,為何人大可以決定香港人的命運?這已是一個很大課題,連大人都有好多不同想法,學生的是否有足夠能力判別?」

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

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

整場運動是流動的,不斷發展中,他相信經過沉澱後,讓學生回頭再看當日自己的想法,或許效果會更好,「現在也有很多香港人說事件已變了質,跟原來訴求不一樣。佔領馬路講明是違法 ,有香港評論說,一些違法的事要警察幫他們維持秩序,是不是荒謬了些?好多不同訊息會出來,我想同學之後會慢慢分析,月初時他們想法是這樣,之後會否也是一樣?或者我們可選擇合適的時間再講。」

反觀香港一些小學,甚或幼兒園,老師已在課堂上講解普選和公民提名的概念,澳門在這方面是否太保守?高錦輝認為,各地民情都不一樣,要看不同事件,例如小學生可能會對家庭問題、年青人有關的時事感受深一些,從學校來看,關鍵是如何將事件說明白,也要看不同年紀學生的程度。

至於澳門公民教育的改革方向,他認為加強本土歷史教育才是當前急務,「一二三事件是甚麼來的?蓮峰廟、馬禮遜來華的歷史,原來他是葬在澳門,現在好多學生都不知道。近一點,大家只知道九九年回歸,其他的事都沒有詳細講。如果說要愛一個地方,但不認識之前發生的事,又如何感受?為何要珍惜?」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