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讀一棵樹──「讀字的日常之植物會說話」讀書會紀錄

因應9月27、28日石頭公社於何東圖書館的演出《這裡曾經有一棵木棉樹》,李寶華來到何東,為讀者講了有關植物的閱讀。當日我和寶華提前到館,這是我們第一次會面,但兩個人都是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下來的個性,彼此的生活點滴都流進了對方那邊去,中間那道橋樑的名字,叫作「樹」。

寶華是個愛花人,說到母親在廣州的老家屋頂,養了大片的玫瑰,這個場景讓我想到懷舊片,愛花的嶺南人在老屋頂上,有自己的花圃。寶華自己的家中,種最多的是石斛和蘭花,細細說來,株株皆有故事,陪伴在側的,少說也有十幾年上下。花木有情,寶華說及母親離世那年,家裡的蘭花居然數月萎而不發,又說缺了水的茶樹老葉落木紛紛,以保全末梢新芽。聽著也讓人不忍,跟草木一起揪心。我流著眼淚,差點主持不下去。

 

寶華是個愛花人,說到母親在廣州的老家屋頂,養了大片的玫瑰。

寶華是個愛花人,說到母親在廣州的老家屋頂,養了大片的玫瑰。

寶華為讀者所選的書,也有她的個性。邊讀著清代的金策所寫的《嶺海蘭言》,讓人眼界大開,原著和校注的文字,都非常地清麗。另外的《蘭花古籍擷萃》,也有類似風格。寶華說,就喜歡前人書寫簡潔而無一多餘贅字,如《相蕙十則》第一則以“葉闊梗粗,花開攲側;糾糾庸夫,胸無點墨”短短數語,就準確評點了蕙蘭外貌。

以前的父母親,會以草木給子女命名,多半也是一種移情。這次與會的女性讀者,有人名字裡也種著植物,是蔥、是蘭、是香君,豈不是巧合嗎?

城市裡的樹木,也暗示了鄰里的關係。寶華拿出一本十多年前民署所出的《澳門古樹》,和我們一邊讀一邊說著這每一棵樹木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九澳村的菠蘿蜜,每到開花結實,村民就會聚在一起擲茭問神,抽到了的那戶人家,今年就是這個菠羅蜜的主人,可以帶回全部的果實。想著就覺得可愛,那的確是我認識的澳門街坊,城市個性居然也能體現在一棵樹木上。

「進到一個城市,若想知道其管理者的人文素養,就要看他們如何對待樹木。」寶華如是說,對照《澳門古樹》一書,書中的許多老樹已經消失,或患蟲病、或營養不足、或排水不良、或吸水不夠。她蒐集了一些簡報資料,說明近來澳門砍樹個案頻仍,各有原因。種植地以水泥覆蓋地面,土壤無法進行水循環,老樹病了。樓宇建設未有日照考量,樹木日照不足,病了。剪枝時間出錯,直徑過大的樹幹被砍除,裁剪方向錯誤、位置錯誤,澆水或雨後,細菌自切面而下,老樹罹患蟲害,病了。樹木自身也不願意換上疾病,讓他們患病的,是人,是規劃這個城市的管理人。 「從樹木的命運,就能窺知規劃者重視的是基建,還是『人』」。病傷的老樹,被各種藉口更替、汰換,而非治療,生命像是可以被淘汰的零件,似乎暗示了活在我城裡,「人」的命運,因應發展,各種微小傷口,不期待被療癒。

「進到一個城市,若想知道其管理者的人文素養,就要看他們如何對待樹木。」

「進到一個城市,若想知道其管理者的人文素養,就要看他們如何對待樹木。」

照顧植物,的確是一門學問,但也非那麼困難,只需按節氣運動,自然,就成。寶華好喜歡的一本書,是朱偉的《微讀節氣》,讀來好似《東京夢華錄》,有民俗活動、有節氣故事。「說來不能不信,立春前後,春寒在即,不宜栽種、換盆、落肥。但春分之後,就毫無問題,清明時節,換盆、剪枝,那綠芽更是飆速成長。」草木原來也是株株有個性,但最終都得依照自然進行。人呀人,你活著的韻律、你的節氣又在哪裡?

種植地以水泥覆蓋地面,土壤無法進行水循環,老樹病了。

種植地以水泥覆蓋地面,土壤無法進行水循環,老樹病了。

石頭公社的兒童劇《這裡曾經有一棵木棉樹》在9月27、28日演出,報名都額滿了。故事說到一個學校裡有個老木棉,因為建設新的校舍,木棉樹就要被砍掉,孩子們焦心如焚。無獨有偶,聖心學校周圍,移走原來的灌木,以「垂直綠化」的「口號」,立起八枝「鐵樹」,市民也只好無奈地祝福它們順利長大成蔭;勞校幼兒園的兩棵木棉樹,基於其樹種結棉,會「影響人體呼吸道」健康,所以也被民署移除。本澳罹患呼吸道的孩子們,有多少是澳門空氣污染嚴重,又有多少是因為這 「乞人憎」的木棉樹呢?被夷除的樹木還有回歸的那天嗎?《這裡曾經有一棵木棉樹》的大人呀,你們可知孩子愛生命的本性嗎?

一邊和讀者分享關於樹木的書籍,腦袋裡卻不斷出現同一個主題──家。《小村種樹誌》裡的老楊姑丈說: 「樹種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人為什麼渴望一片蔭、一棵樹,究竟是什麼原因?蟬不是我的家人,卻能讓人在它巨大的聲音裡找到平靜。我在宜蘭福山植物園裡,看到人造的涼亭被風倒木壓成碎片,看到一棵巨木躺臥在地,身上滿是苔蘚和蕨類的幼株,最堅硬的樹幹居然變得柔軟不已。在震撼之中,突然感到充滿勇氣,因為看過肉身毀滅的時刻,便知悉了自己的位置。

草木原來也是株株有個性,但最終都得依照自然進行。人呀人,你活著的韻律、你的節氣又在哪裡?

草木原來也是株株有個性,但最終都得依照自然進行。人呀人,你活著的韻律、你的節氣又在哪裡?

最後,寶華在分享中期望讀書會能再繼續,如果可以到清明,就教讀者們一起剪枝、換盆,一位參與者期待這春季工作坊,「只有藉由公眾閱讀和教育,我們才能知道怎麼從細節關心一棵樹。」植物為你我定位,人人都能建自己的家,樹種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