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時起,小城的公園不是成了奢侈品,就是變成犧牲品。樓下的公園、街角的休憩區、社區的公共空間必須讓位,讓位於任何理由,可以是輕軌,可以是夜市、油站、街市,甚至更義正辭嚴的住屋需求。為何黑沙環居民想保留區內惟一公園的願望會變得如此卑微,被一笑置之?想保留社區的一點綠、一個呼吸的空間,又有甚麼錯?
在澳門,公園也有貴賤之分。且看離島和中南區,新中央公園的簇新設計,歐華利前地公園的鬱鬱蔥蔥,好點綴城市的繁華;再看黑沙環、台山、祐漢、筷子基屋邨內的小公園,草木凋零,破破落落,除了老人和外傭與之相依,大部分人都只是匆匆而過。
原來,澳門的草木也有真假之分,小樹被連根拔起,只能棲身在盆栽中;大樹可以被無情砍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枝枝無情的「鐵樹」(見圖,聖心中學前行人道) ;公園一角遠看煞是討喜,植物色彩漸變,賞心悅目,近看卻大驚──活生生的植物被塑膠盆景取代 (見圖,祐漢生果街一側),幾可亂真。難怪官員可以堂而皇之地開口說,公園建在天橋底下,甚至搬到地底下,也沒有兩樣。
公屋的一尺與豪宅的一尺
公屋與豪宅的建築容積率/地積比差不多,是不是代表兩者的居民生活質素也差不多呢?想想公屋的七百呎,可能住上祖孫三代至少五、六人,豪宅的七百呎可能住兩個人甚至長期空置。豪宅有會所,內含花園、健身室、游泳池、閱覽室;公屋住戶只能用公共的公園、圖書館、運動場、衛生中心。豪宅富戶可以開車出入、基層市民只能逼巴士。 因此同樣是一平方呎,公屋與豪宅所衍生的公共設施需求並不一樣,基層居民所需要的公共設施是更多而不是更少。越多基層居民的區,就越需要完善的公共設施配套,那是城市規劃所應當體現的公平正義。將公屋的一呎與豪宅的一呎畫上等號,是不公不義。

青洲社屋休憩區/古婆婆 :這裡經常有人高空擲物,剛剛就有人擲水樽下來!以前又試過有未吃完的飯盒、玻璃樽,什麼東西也有,嚴重危害安全,幸好未試過擲傷人。 另外衛生問題很惡劣,經常有人大小二便,晚上又有人飲酒,把環境弄髒,臭氣沖天,這裡又沒有公廁,要老人家走上走落,很不方便。這個休憩區連一棵樹也沒有。

三角花園/三角花園緊貼兩個巴士站,每天都幾乎被汽車的廢氣所包圍,但此地亦是很多長者的「聚腳點」。(某醫生看到的話,會不會說︰「吸唔到新鮮空氣,吸下廢氣都好架」呢。) 伯伯:平時都還可以,可是一下雨就只有這個涼亭可以避雨,根本不夠。那些健身設施「東一忽、西一忽」,簡直不知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