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就《新城A區土地使用新規劃概念》之意見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RootPlanning?fref=ts
‧不認同大幅增加A區建屋量
政府提出未來澳門市民將有大量的公共房屋需求,因而要就更多公共房屋所需土地作出規劃,對於政府藉此承認以往在興建公共房屋方面的不足,敢於面對市民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但政府《新規劃概念》中計劃將大量的公共房屋建設於新城A區,讓新城A區的規劃人口由第二階段諮詢方案中的5.7萬至6萬,提升至9.6萬,吾等並不認同。此舉使新城A區的規劃人口大幅上升約60%,人口密度也從4.1萬至4.3萬人/平方公里,上升至6.9萬人/平方公里,大幅超越澳門半島5.9萬人/平方公里[1],甚至輕微超過了花地瑪堂區﹝北區﹞6.8萬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2]。新城規劃作為澳門面向未來二十、三十年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儲備,其規劃人口密度竟比現時已位居世界前列的澳門半島還要高,這個構思本社仝人認為並不可取。
‧《新規劃概念》等於將新城規劃推倒重來
如果政府落實《新規劃概念》將A區規劃人口大增60%,A區的空間佈局、用地比例等等,都將會大幅改變,而A區佔填海新城350公頃中的138公頃,即40%的土地面積的規劃要大幅更改,此舉等於推翻現時整個新城規劃草案。
‧違背填海新城的原意
此外,《新規劃概念》並不符合新城規劃草案之中的〝提升居民生活素質〞、〝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扶持新城舊區互補發展〞、〝創造安全舒適宜居環境〞等目標。追本溯源,此些目標,是將國務院2009年11月正式批覆同意特區政府填海建設新城之時提出〝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集約利用〞的相關要求具體化成規劃目標。特區政府在沒有提出足夠理據的情況下,提出增加A區六成規劃人口的做法,是否違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要求?
‧將大量公屋需求加於A區缺乏理據
由於新城大部分的土地尚未完成填海工程,因此新城不可能在短、中期的三至五年內成為政府土地儲備的一部分,更不可能大量興建公共房屋,估計於新城A區計劃興建的樓宇,至少於2022、2023年才能使用,即新城真正開始有房屋供應,大約是十年後。只要政府在這十年之中,加快新城A區之外的C、D區填海建設,於2023年-2030之間,新城C、D區同樣可以為公共房屋提供土地。新城A區的填海工程始於2013年,若新城C、D區在未來兩年內開展填海工程,新城C、D區與A區的填海工程,只有三年的時間差,以此推之,即2026年左右,C、D區同樣可提供房屋供應,因此不存在因A區先進行填海工程,而非得將未來公共房屋需求全繫於A區的理由。
‧人均配套設施大幅減少
從技術上來看,一個規劃區內,增加60%人口,若要維持該區居民的生活質素,意味著其配套設施就要相應增加,因此政府在其〝新規劃概念〞中提出「維持原方案內公共開放空間的用地比例」在A區138公頃不變的前提下大量增加人口,但開放空間的土地面積不變,即人均公共開放空間將大幅少。同理,學校、運動場、衛生中心、長者設施的服務水準都可能被降低以遷就大量人口。更顯著的影響極可能發生在交通方面,規劃人口增多,相應的出行需求提升,交通量由此而增,而增加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同時又會排斥其他土地用途,與其他公共設施呈點狀分佈不同,道路呈網狀分佈,要有效提升其流量﹝如加寬行車道等﹞,就必須從整個道路網去考量,否則只會造成交通瓶頸。
‧產業與文化設施可能被排擠
原A區的規劃草案,是有發展多元產業的用地,但根據〝新規劃概念〞,這些產業用地將會大部分變為居住用地。首先,發展多元產業的規劃目標將不能達成;其次,區內的就業機會將大幅變少,增加居民跨區上班所衍生的交通壓力。另一方面,〝新規劃概念〞引致公共設施用地吃緊的情況,必引起不同類型設施之間的競逐,原規劃中的全市性的大型文化表演設施,就有可能被社區層級的設施所排擠,當初強調A區的〝城市門戶〞、〝濱海文化休閒區〞將不復存在,這不符合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定位。
‧區域交通將受到影響
新城A區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它位於澳門半島與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之間,因此A區擔負起接駁、分流港珠澳大橋交通的功能。尤其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大量物流需要透過大橋運輸,A區路網需要應付相當數量的重型車。如果A區人口過於密集,衍生太多的交通量,將不利於區域交通的連接,影響港珠澳大橋的效能,同時對於澳門半島東北、東南兩部分的交通情況也產生負面影響。
‧新城各區攤分建屋量
政府增加公屋供應,固然是急民之所急,但貿然大幅更改新城規劃,將大量公屋建於新城A區,顯然並非善法。綜合上述數點,建議政府將二萬八千個公共房屋單位的建屋目標略為下調,然後再攤分到新城C、D、E區,以求達到新城各區規劃人口較原規劃草案增加不超過20%,避免產生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新城規劃的調整,必須在確保未來新城居民的生活質素能有所提升的同時,符合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定位。
[1] 2011年澳門人口普查數據
[2] 2011年澳門人口普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