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歉意」的感觸──《三種辛波絲卡.演出 I》觀後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鍾世傑

網址:https://aamacau.com/?p=9555

時間:2014年07月11日 9:09

演出從波蘭詩人辛波絲卡作品的詩意,結合場地超過一百二十年歷史的何東圖書館之歷史感,加插了澳門近來所發生之事的朗讀,使得是次演出,除了介紹辛波絲卡的作品,以及學員在工作坊後,文學與劇場的結合成果,亦加深了觀眾對詩人和作品的詮釋和印象。
從開場,演員在場地視察,從建築物的柱上,發掘所刻的文字或意象,朗讀出《結束與開始》的詩句,及至幾種以不同的聲音表演,朗讀《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尤其在詩句中強調不斷重覆的一詞「歉意」的變化,無論是演員的創作,或是觀者的方面,都呈現出大量象徵式的感知。
首先演繹的詩作《結束與開始》,充滿著感受前人所為,以至戰爭和歷史體驗。當刻在何東圖書館中,如觀眾的觸角感受著沒有冷氣的室外環境,乘著涼風,但過去總得有人做了一些事情,就如詩中的「拖動柱子去撐住圍牆,總得有人將窗戶裝上玻璃,將大門嵌入門框內。」這是一種微觀。從宏觀去理解,觸碰著久經風霜的建築物下,就像感受到一部份屬於它的過去,也許是自己對歷史的連結,取詩中句子「每次戰爭過後,總得有人處理善後。畢竟事物是不會,自己收拾自己的。」曾是大宅主人的何東先生於1918年買下了今天的地址,逝世後捐贈澳葡政府作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這是因,回歸後保存至今仍未拆毁直至獲列入世遺名錄,至今大眾可享受其社會功能是果。結束與開始就是一種因果關係。演員莫家豪在樹上講一個關於澳門的象徵故事,心心星座隕歿了,仍有新葡京繼續照亮著海邊,在一顆小星星底下,人皆感觸。
而《在一顆小星星底下》中,作品不斷重覆的一詞「歉意」,對自己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物的一份反思,謙卑自省,體諒和關懷,一種非常細微的感應和情感。是次創作上,如以較輕鬆和造作姿態的聲音表達「歉意」,後來群眾在演講中對「歉意」的誇張歡呼,連結到演員直接使用iPhone小電筒的安排,以及最後各演員專注在自己在智能手機的世界上,皆與詩詞中不斷的「歉意」其象徵意思有相當的對比和諷刺。不才聯想到,如我們所用的iPhone,製造背後的血汗和勞役,基本在港澳亦是人所共知的事,在臉書上見到此等傳聞也許是事實,可以隨便分享或按讚,其實就如對歉意的誇張歡呼,沒有然後。
在有限的學習和排練時間,「文學X劇場」工作坊學員的匯報演出,創作團隊對文學的感受,演員對詩意的表達和演出的合作性上,皆清晰可見。
事實上,正如演出中的兩首詩作,字裡行間對生命中細緻的觸動,不獨是藝術家或演員所必要,那份感觸和看待世界的謙卑態度,比起在臉書對1 like = 1 respect按讚,實在得多。相信亦是演書節「文學X劇場」演出I,以劇場層面分享各人閱讀體驗的意義所在。
觀賞場次:2014年7月4日
觀賞時間︰20:30
演出地點︰何東圖書館

10373018_10152524553449437_4559840766454371387_o

10452847_10152524553284437_8553000075979330346_o

10494964_10152524553619437_3483694637265145751_o

攝影:鄭冬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