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一個讀詩的身體──寫在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三種辛波絲卡」演出前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已經進行到第五屆,今年的主題是「三種辛波絲卡」,為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的作品做出多種演繹。

在六月二十八日於何東圖書館的講座「何以演詩?可以演詩?——辛波絲卡以外的波蘭詩與劇場」,主講人林蔚昀一開始並不談辛波絲卡,反而從波蘭劇場發展的情況入手,呈現詩歌在波蘭的立體樣貌──許多時候,它並不只是文本,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之處,是凡歌蒂劇場的《異教徒的彌撒》,先人祭中以吟唱的方式誦詩,詩歌作為一種形式增強了人的整體性,在文本界線消失的同時,藝術也完成了世界的各種溫柔組合。
林蔚昀談到今天波蘭的文學創作,詩歌仍是主流,就連兒童繪本的出版狀況來看,童詩繪本仍擁抱較大的市場。詩歌即是生活,從波蘭經驗來看,以詩歌作為起點進入各類藝術創作,似乎相當無礙(哈哈,這也解釋了蔚昀去年在[邊度有書]的分享,說起任何電影到了波蘭,總會出現各異獨特的海報設計)。就連詩人辛波絲卡的創作亦皆非刻意,平日贈送給友人的拼貼,都能充滿詩的意趣。再拉向舞臺,林蔚昀從劇場角度,自空間和觀看者剖析了辛波絲卡的幾首詩《自殺者的房間》、《話筒》、《一段回憶》。

在生活已經逐漸遠離詩的此地,我們還能怎麼走進去、又如何能從不同的演繹形式穿梭其中?我想就是這一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裡忙著處理的事了。雖然最後在「演出」呈現,但我敬佩足跡和眾導師於過程中,引導著澳門新一代創作者進行的「另類的」深度閱讀。本來是針對劇場創作人對文學閱讀的不足而做的補充,但也引導了沒有參與劇場創作的其他市民(好啦,就是我)進行另外一種閱讀的可能。

正在進行的工作坊,其中由來自高俊耀和鄭尹真的工作坊。這兩個名字並不陌生,去年澳門藝術節的《大世界娛樂場》便是由馬來西亞導演高俊耀所編導,其中鄭尹真的演出也令人印象深刻。藉兩位導師的小劇場背景,讓此次演書節從文字工作回歸表演者的身體(或說演書節本來就在書寫和劇場兩邊跳躍)。也因為演出素材從詩歌開始,鄭尹真在訓練的過程中就更為強調聲音,也探討形體和聲音的各種可能。儘管詩有千百種解讀方式,但回歸身體的訓練並不急於詮釋,倒是返回最基本的能力培養,工作坊使用幾種方法,如讓表演者判斷聲音的要項(即以音高、強度、音量來追索聲音裡發生了甚麼事情);或藉由聆聽陌生語言,用距離來檢視、來觀看。一邊是細節,一邊就是全體的整合,高俊耀主多面向整合,並在整合過程中提醒切勿太快陷入感覺之中,因為只有打破被放大感覺而不為之矇蔽,方能在細節中做最精確的調整。

此次的工作坊密集,距離演出時間也相當緊湊,七月四、五日晚上八時三十分,方能在何東圖書館正式呈現。雖未知對參與學員助益為何,但是在理順詩和聲音的關係同時,也正式開啟了參與者對於表演藝術的玩興(同時為南管曲藝的學習者鄭尹真道:「這次的經驗,帶起了我自己對傳統曲藝的玩興 )。玩興之重要,方能引爆多種媒材辛波絲卡的欲望,相信在七月四、五日「三種辛波絲卡」的演出之後,七月十九及二十日即將在連勝街四十七號呈現的環境表演、視覺裝置也將引發同樣文本的不同對話。

donation-ad

IMG_9248-fixed
攝影:鄭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