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走線》規劃與程序皆不合理

月初運輸基建辦公室正式公佈「輕軌澳門半島線南段已確定採用城市日高架走線」。在官方文宣上並無任何「諮詢市民」或「收集意見」等字眼,因此可以理解為相關部門已經認定該走線方案為最終方案。然而,筆者對其處理程序及走線方案有數點疑問及異議。

路線規劃與站點設置

輕軌澳門南段的路線規劃經歷多番爭議,城市日方案將輕軌路線向南面的海岸外移,無疑是客觀環境之下所餘無幾的選擇,然而,城市日方案依然埋藏有相當多的疑慮。

輕軌路線南移之後,城市日方案取消了原有的宋玉生公園站,而增設科學館站。原本宋玉生公園站位於該區接近中心位置,較為便利於新填海區(皇朝區)的上班人士及居民搭乘,將該站遷移至科學館,雖有利於市民前往科學館及文化中心等大型設施,但輕軌系統對於新填海區平日的通勤功能大減。以車站為中心500公尺平徑計算站點服務範圍,城市日方案中的科學館站、藝園站依然能夠覆蓋該區大部分地方,但宋玉生公園兩側商業大廈集中的地帶,剛好在兩站的服務範圍邊緣,綜合本澳夏冬兩季的氣候環境、該區的城市空間特點及潛在使用者的職業需要,使用輕軌系統的誘因將大打折扣。

城市日方案將有約八百多公尺輕軌路線架設在填海新城B區的土地上,但其站點服務範圍並未惠及B區的主要部分。回顧2011年,運輸工務司公佈的《新城區總體規劃草案》,涉及「城市日走線」的B區東片區,其主要的功能是作為公共建築區,規劃中不少政府部門未來都會集中至該區,以此為依據,可以預測在該區上班的公務人員將有相當龐大的通勤需求,但不論《新城規劃草案》以至「城市日走線」B區都沒有輕軌系統的服務覆蓋,在輕軌系統的路線南移的前提之下,這個站點設置的安排並不合理。

運建辦表示,未來可透過設計優化輕軌高架橋途經觀音像前的景觀

運建辦表示,未來可透過設計優化輕軌高架橋途經觀音像前的景觀

方案帶來的景觀問題

據以往運建辦披露的資料顯示,高架的列車橋一般橋面離路面7公尺至10公尺,列車車身高約3.6公尺。根據運建辦公開的資料介紹,《城市日走線》由金蓮花站到南灣站皆以高架的方式建設,而方案中列車橋將架設於新口岸觀音像前方約30公尺處,觀音像像高20公尺、蓮花座高7公尺,合27公尺高。列車橋與駛過的輕軌列車,視覺上剛好將觀音像從中間割開。

觀音像為整個宋玉生公園的視覺焦點,在公園的最南端的海岸,與城市形成「對話」關係。「城市日走線」在觀音像前建列車橋,嚴重破壞景觀,觀音像作為佛教的象徵,在這裡並沒有得應有尊重。尊重不同宗教、包容不同的信仰,是澳門這個城市數百年來的核心價值,每個澳門人都應當捍衛。

公眾參與的權利

運建辦公佈「城市日走線」時,聲稱已經定案,換言之,方案並無諮詢市民的打算。回首過去輕軌的路線爭議,方案諮詢不足、溝通不夠是使輕軌建設延宕多年的原因之一,整個社會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如今輕軌走線方案有如此重大的改變,當中又存有不少嚴重的問題,當局跳過公眾諮詢程序,而直接定案,相對於近年政府的重大政策、法案、建設都會諮詢公眾的做法,運建辦處理「城市日走線」的方式,是嚴重的倒退,不尊重市民參與規劃、發表意見的權利。筆者認為運輸工務司應重新檢視「城市日走線」方案,並責成運建辦啟動公眾諮詢,聽取市民意見。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2014041412341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