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樊飛豪(Francisco Pinheiro)接受《論盡媒體》採訪時,他這樣總結路環的歷史:「回顧過去,路環一直是被視為一個漁村、一個安靜的地方:在十九世紀末是一個漁村,在石排灣、荔枝碗有石礦場。發展一直很緩慢,所以很安靜。以前的人從澳門半島前往要靠渡輪。也由於其地處偏遠,痲瘋病人——首先是女病人,後來是男女病人——被送到九澳痲瘋村。那裡遠離澳門市區,空氣比較清新,被認為對健康有利。漁獲豐富,人煙卻稀疏。」
「1910年,葡兵驅逐了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鄉村綁架兒童的海盜以後,葡國強化在島上的統治,建立了學校、警察局等機構。在路氹連貫公路─特別是第一條澳氹大橋在1975年通車後,路環的發展加速了。」
至於路環現狀的演變,他解釋道:「在賭權開放後,澳門城市出現爆炸性發展。澳門以其狹小的空間,已經是過分擠迫了。氹仔也跟著人口越來越密集……路氹……路環就成了最後的去處。數年前,澳門政府的官方立場,仍然是把路環當成自然保護區,不允許污染性工業以及住宅的發展。」
但後來這政策似乎被遺忘或者不再被尊重了:「就是決定在石排灣興建公共房屋的時候。一旦把住宅設在那裡,其他設施,例如學校、街市就會隨之而來。」他對這些建設感到很驚訝,認為會讓路環作為綠化地區的神話完全破滅。而九澳的水泥廠等設施,他形容是像「痲瘋病」,正侵蝕路環的土地。「澳門面積狹小,可以遠離塵囂的地方卻越來越少。這是很大的變化。」
樊飛豪認為,路環的森林雖然只是長於小山丘上,但那裡有很好的樹種和一些動物。這片地帶可以淨化空氣,以及讓人維持與大自然的聯繫。「人需要大自然,需要看見大海、這些動植物。」面對路環環境的惡化,他認為需要有更好的管理。同時他也認為路環是一處很有生態旅遊潛力的地區,「應該清理水裡的污染物、讓人們可以暢泳,興建單車徑,而非在山裡傾倒水泥。」他指出,當中其實有許多可能性,只過沒有去實行。
另外,對於阻止路環環境受破壞,他認為沒有短期的方案,需要的是規劃和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是很困難的,」他坦言。「方法其實就在那裡:只要尊重原來的規劃,然後把澳門、氹仔和路環作綜合考慮,並且與對整個城市的願景結合起來:我們希望二十年後的澳門是怎麼樣的呢?是一個旅遊休閒城市,還是充滿污染、有毒的廢物和擠迫如鳥籠的房屋,再混以賭場的城市呢?」「我們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質素?我們對未來沒有願景的話,我們怎麼會有要求呢?那就不會有規劃了。這就是在新加坡,也是在眾多已發展城市正在發生的事情。」總的而言,他仍然持有樂觀的態度:「我們還是有願景、有良好的領導的。如果沒有的話,問題是不會自己解決的。」
另外,樊飛豪認為,澳門不可能從鄰近地區,特別在珠海孤立起來。「未來港珠澳將會有更多旅客湧入,與珠海的聯繫也將更緊密。但面對大量工作和旅遊人士,澳門接待能力並不是無限的。」如果澳門無節制的建設,情況就會像現在的黑沙環,變得醜陋,同時生活質素會下降。他主張,要有好的生活質量,需要大量的空地、綠地,解決方法是,仿傚澳門大學的做法,為澳門向橫琴要地。他解釋當中的歷史關係:「有一段時期,橫琴曾經受澳管轄。澳葡曾在那裡興建過定居點、學校等。」
他指出,如果能夠發展這片比香港島更大的土地(橫琴島面積88平方公里,香港島面積78.4平方公里),澳門就可以興建更好的住房,為日益增加的長者提供安老的空間,還有體育場、游泳池,單車徑「……一切提升生活素質所需」。他認為澳門必須把橫琴劃入其規劃視野之中。他認為向橫琴發展,可以舒緩澳門本土的空間壓力,騰出更多公園和廣場用地,以接納更多旅客和居民。「如果我們在路氹城興建更多賭場,意味者有更多旅客到來,而且需要更多員工。澳門沒有這麼多空間提供住宅。如果要繼續發展賭業,我們就必須認真考慮發展橫琴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