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澳生活:各有各難

在早前臺灣反服務運動的一連串百花齊放的論述中,有一篇以澳門作例子題為《從澳門簽了CEPA人均衝到全球第四高背後的真相,戳破馬英九簽署服貿台灣會好的謊言!》被轉貼到社交網站上並引起一些澳門網友的討論。該文嘗試從數據上以實際經驗的方式來論述臺灣簽訂「服貿協議」後所帶來的利益遠沒有預計的大而且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亦仍揭示了澳門在經濟奇蹟底下所面對的問題以及臺澳兩地各自的窘境。

全文主要講述澳門在簽訂「CEPA」後經濟突飛猛進,人均所得一躍而進到世界第四位,但是另一方面卻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但是實際上,澳門工資佔生產總值的比值卻急速下降到13 %。美國工資佔生產總值近60%。台灣受僱人員薪資報酬占GDP比率,從1990年的51.7%降至2012年46.2%,跟澳門的 13%比較可以知道:台灣所得分配不均已經很嚴重,但是澳門更糟糕!收入不均愈發嚴重,澳門遊行抗議!」這段是文中重複多次的論據,而且認為堅尼系數並不準確,因而推論出澳門分配不均的情況非常嚴重。其實我認這組數據最重要所反映到的並不單單是收入不均的問題,大部分的經濟成果都落到財閥手中,造成作為社會多數的中產及基層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拉太遠,極少數人則脫離了大眾,普遍人的勞動價值貶值情況越發嚴重。除了勞動成本,再加上居住空間、交通運輸、自然環境等等社會成本的支出,這樣算下去澳門人在這場博彩夢中所失去的絕不是每年派個9000大洋便可了事。所以,這是澳門經濟產業單一化結果,不管CEPA存不存在,只要在這個產業結構底下必然會導致這樣嚴重的剝削,不管「中國因素」是否存在結果都會是一樣。

倘若放開數字不談直觀地比較兩地的生活狀況,在兩地生活其實都需要面對各自不同的問題。臺灣有所謂的「22K」亦即是大學畢業生領兩萬二新台幣的最低工資,不斷地開設大學導致大學生氾濫學歷貶值,結果就是這樣。臺灣工資一般較澳門低,在大學裡同一個職位澳門的大學所給出的薪水大約是臺灣的三倍,一般的物價卻與澳門相約。雖然臺灣有著這樣的問題,除了收入較低之外其他方面都較澳門相對優越,因為即使收入較少但要維持一般生活並不困難,可選擇的工作亦較多,像澳門那樣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投身到同一產業裡其實是很不正常,工種跟工資有時候並不是最大的考量,個人價值的實踐才是。而兩地最重要的差別是對金錢觀的看法,由其是這次「太陽花學運」所帶出來的一個訊息,就是臺灣學生或者臺灣人的價值觀是多元的,金錢並非所有事的唯一尺度,民主、自由、人權、正義這些都是他們得以為人的要件。我們再回到澳門看一看,大家同樣面對著金錢所帶來的問題,但我們似乎很少去尋找或能夠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只為求「搵好工」然後不停地玩著金錢與物質的遊戲,但在臺灣很多人可以將物質生活放到第二,在維持生存之外亦能維持生活,在臺灣你可以找到一些二手書咖啡店坐下來看下書喝杯咖啡,有空去聽下附近的大學就最近的公共議題所辦的活動。在澳門基本上只能夠謀生存而不能談生活,人的價值不能實踐和彰顯,每天活像行屍走肉般,這樣的日子會好過嗎?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