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衡: 傳承不是棄舊迎新:專訪非物質文化遺產神像雕刻之承傳商號

位於澳門中區爐石塘新埗頭街的「大昌佛像雕刻木器」是澳門的一間三代老號,其前身「梁大昌」成立於1910年,其是澳門絕無僅有以木作為原材料雕刻神佛、古法貼金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傳商號 ;而其以「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於2008年 6月經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製作的神、佛像。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製作的神、佛像。

面對滄海桑田的變幻,大昌佛像唯一傳承人兼負責人曾德衡表示,真正的傳承並非棄舊迎新、或工藝變成商品。

由十多歲就開始在家人經營的佛像店幫手,由最初對這行業懵懵懂懂到現在成為大昌佛像的唯一傳承人,曾德衡娓娓道來對這門手藝薪火相傳的領會。

他指出,由於時代動蕩,有大批工藝了得的佛像製作師傅過了澳門,而大昌在機緣巧合之下因而得到一些師傅的協助。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製作的神、佛像。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製作的神、佛像。

隨著社會發展,八十年代神像業面臨式微困境,曾德衡毅然前往浙江寧波等地學習漆藝及吸收日本和台灣的技術經驗,讓大昌轉型以雕刻佛像為主,輔以製作神像、神器和佛具,商號招牌,木雕花件等,以及上金箔和廟宇神龕神像的修復。

由四出尋訪名師務求自身技藝精益求精,到自成名家;由學徒到師傅;由自己製作到被聘任修復佛像到目前以顧問服務為主,曾德衡明白這一手藝要傳承就必需與生意、社會或經濟效益分開。

「目前我們所關心一係承傳,一係工藝,另外一個係經濟效益或賺錢。但若將傳統工藝轉模式變成商品呢?唔係話唔得,但就不叫承傳。承傳不需要考慮社會效益。承傳係要歷史保留下來,好似話間舊屋咁,點解要拆咗佢?一旦拆了,就冇呢樣嘢,冇了份記憶,難道要起間新屋靚過佢,唔能夠咁講!涼茶演變成今日的王老吉,已不是傳承了。就係我們大昌保留以前製作神佛像的方法,成就澳門木雕神像的特色,很多人就係慕名來搵我地雕刻。」

曾德衡又指傳承並不是去蕪存菁,反而係一絲一毫跟足舊有的方法;即使舊的雕刻方式有其不足,其曾存在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亦要被保留。

「正如我所製作的佛像,比較以前,有其改良的部分如在佛像的坐盤位置上了螺絲;同時,連舊有的缺點我都要留番,因為佢都係歷史。改良咗,我可以講到出來未用螺絲前的係如何做的;以及缺失及改良的由來。而唔係好似某些人咁,未先去了解,則要去咁樣咁樣『去改』,咁講乜傳承?」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 曾德衡展示木雕佛像模型的頭部。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 曾德衡展示木雕佛像模型的頭部。

其實傳承亦好簡單,曾德衡指出他已協助文化局出了份神佛雕刻「秘笈」,包括設計、選材、雕刻、拼接、打磨、上灰、貼麻布、底油(底漆)、造漆線、貼金箔和上彩等步驟都已文字化以及製成樣版保存。「但是,製作佛像不是創作,」他再次強調。

至於如何推廣這個手藝則要靠有心人。目前博物館及文化局都有去推廣它,「但若將佢推廣成一個行業,吸引更多人入行的話,咁就係第二樣啦!我地唔推廣,若有想介紹這門手藝如記者搵我,我會講。很多人都知道我、大昌,自然會來搵我地。」

至於繼承衣缽,曾德衡坦然,順其自然。「呢種手藝難賺錢、時間長。我即使教了十個徒弟,都只有一或二個係好的,要順其自然。」他說。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百年老店「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 曾德衡展示大昌木雕佛像模型。

百年老店「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 曾德衡展示大昌木雕佛像模型。

【非遺正在消磨 …… 除了保護,有否傳承?】近年澳門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魚行醉龍節 」、「南音說唱」、「木雕—澳門神像雕刻」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加上澳門的「土生菜」、「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土生土語話劇」等等,看來是十分精彩的。而剛獲立法會通過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內,對於非遺的著重點則只在「紀錄」。 這些東西在被編錄成為「非遺」之前,都有它們的文化價值,現在真成為「遺產」了,價值還有多少?現今澳門社會,還有沒有它們的位置? 「保育」、「傳承」看來不甚了了。 「社會上有的人群有富人、窮人之分,還有一種人被稱為『弱勢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態差別很大。同樣都是 『非遺』 項目,它們之間的差別也很大……」、「瀕危項目,往往帶有『活化石』 性質,可能蘊藏著一些古老戲劇形態的信息,一旦消失,就不會再有了……」【康保成。中山大學敎授。理工學院主編《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未來》——-《第一屆澳門文化遺產論壇》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