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的「為甚麼?」

一位香港年輕人中學時和家人移居了海外,今年春節回港度歲。大年初一,她與昔日玩伴去了志蓮淨苑,不為燒香祈福許願,只為一睹那聞名的仿唐寺院建築,親身體驗那片空間的一切。

淨苑在籌劃興建時,已把弘揚佛法和佛教藝術文化作為它的宗旨。如今在展廳長期展示的,是唐朝宗教建築藝術的介紹和志蓮淨苑的建築模型,今年春節期間還有絢麗奪目的精美佛教蓮花圖案蘇繡作品同時展出。

聽到場內的導賞志工向來訪者細心地解說唐朝建築的結構、工藝、與環境的關係和背後的哲理等知識後,那位年輕人有感而發地說,最令她感到震撼的是,「原來很多今天我們在做的,中國唐朝的人已經懂得了 (大意)」。其次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周邊很多香港人不斷驚嘆地說唐朝建築很像日本建築。

我只聽過「兒子跟孫子長得像父輩祖輩」的說法,卻從來沒聽過「爺爺長的像孫子」這樣逆理的話。為甚麼那些香港訪客(大概澳門人也一樣吧)不會說:「原來日本建築像我們的唐朝建築!」

難道這不是反映了我們對自身的歷史和藝術文化的認識薄弱的事實?

剎時間,腦際湧現多個關涉自身文化意識在澳門的現象,例如: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 為甚麼很多人談到澳門的世界文化遺產時,都只會跟我說大三巴牌坊上有些甚麼雕像,壁面上的淺浮雕有些甚麼圖案和造型,他們的歷史淵源、宗教或文化的象徵意義等在眾多宣傳刊物都能夠找得到的基本資料,卻從來沒有人同時跟我說在大三巴背後那座小小的哪吒廟,從柱座的造型、屋脊的裝飾、廟前的橫額、廟門的對聯、廟門前以及廟內所設置的一切,全都具有宗教的象徵意義和文化意涵,與大三巴牌坊上的符號訊息所發揮的功能沒有兩樣?因為這些資料全都沒有載在宣傳書刊內?而我們只懂得說宣傳書刊內有的東西?
  • 那為甚麼只有大三巴才享有這種殊榮?是因為它是我們所標榜的「普世價值」的代表嗎?「普世價值」可以凌駕對自身文化的認識之上嗎?「普世價值」不可以與認識自身文化並行嗎?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多少是政策與制度所產生的?難道這個現象是「歷史的必然」嗎?
  • 為甚麼幾乎沒有學校的視覺藝術老師,會把大三巴牌坊上的淺浮雕和澳門世遺建築名單外的中式廟宇的壁上灰塑並置來教授?舉例來說,蓮峰廟、普濟禪院以及鄰近的觀音古廟的灰塑都是精品。(不把媽閣廟列在這裡另文再說) 澳門的教育近年不是提倡多元文化視野嗎?
  • 自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的25個建築被列入世遺名錄至今,為甚麼澳門人來來去去掛在口頭的都只是那三幾個旅遊熱門景點的建築物,而且對這些建築物的認識都是背誦的基本資料?是這些建築環境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故事嗎?它們的出現以致存在從來也沒有觸動過我們的心靈嗎?和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沒有關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