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本澳在接二連三地發生自殺案件的氛圍中,日前又有一宗令人深感痛惜的悲劇。一名年僅十三歲的女學生於深夜時分,從所住的大廈高層跳下身亡。根據報導,輕生少女沒有留下遺書,但警方及家人推測自殺的原因可能跟學校生活不愉快有關。
螻蟻尚且偷生,為甚麼有人會自尋死路?自殺的成因相當複雜,如此激烈行為極少是單一因素所引起的。不少自殺研究指出,成因大致可粗分為近因和遠因兩大類。近因是指那些近來突發而且較為明顯的事件,或可稱之為引發性事故,通常涉及當事人近期內失去了一些寶貴的、重要的親人或事物 (significant loss),例如痛失至愛的伴侶或兒女、得知患上絕症、或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財產、或名譽等。
遠因方面,是指一些長期困擾著當事人的問題,令其鬱鬱寡歡。當中大概可分為四類:一、社會關係方面,例如缺乏朋友關心、家庭/婚姻關係失調、學業/事業欠佳等;二、心理/精神健康方面,例如生活/工作壓力、患上抑鬱、失去人生希望等;三、生理健康方面,例如長期被疾病困擾、患上絕症等;四、經濟狀況方面,例如失業、欠下巨債等。
澳門的自殺數據
根據歷年澳門統計年鑑的數據,本澳的自殺個案並不算多,每年大約介乎於50宗與60宗之間。以每十萬人計的自殺率來看,多年來皆低於國際通用的風險線13.0之下。自回歸後2000至2009年這十年來計,除了在2003及2004兩年出現一個高峰,之後三年亦逐漸回落,06及07連續兩年更錄得單位數值。然後,08及09的兩年又返回雙位數值,但仍然在風險線之下。綜觀過去十年,顯示澳門並不是一處自殺問題高危的地區。
澳門2000-2009年自殺個案及自殺率比較表
全體 |
男性 |
女性 |
||||
自殺個案a |
自殺率c |
自殺個案a |
自殺率c |
自殺個案a |
自殺率c |
|
2000 |
50 |
11.59 |
32 |
15.45 |
18 |
8.02 |
2001 |
57 |
13.06 |
35 |
16.72 |
22 |
9.69 |
2002 |
46 |
10.44 |
29 |
13.73 |
17 |
7.41 |
2003 |
59 |
13.21 |
35 |
16.31 |
24 |
10.34 |
2004 |
73 |
15.78 |
45 |
20.30 |
28 |
11.62 |
2005 |
58 |
11.98 |
41 |
17.56 |
17 |
6.78 |
2006 |
51 |
9.93 |
34 |
13.47 |
17 |
6.51 |
2007 |
49 |
9.11 |
37 |
13.93 |
12 |
4.41 |
2008 b |
69 c |
12.56 |
|
|
|
|
2009 b |
60 c |
11.07 |
|
|
|
|
資料來源:a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之【澳門統計年鑒】;b 澳門衛生局之【統計年刊】;c 本文作者之計算結果。
本澳自殺現象的一些重要形態
第一,男高女低:無論比較兩性的自殺人數,或是衡量兩者的自殺率,均發現男性比女性顯著為高的形態。從2000至2007年這八年來計算,男性自殺率的平均值是15.9,而女性則只有約8.1。如果計算這十年的男女兩性比率,將會發現全部都大於 1.0,這形態跟很多地區是相當吻合的。探究原因,與性別角色社教化有莫大關係。男性的成長過程中,被期望表現出堅強硬朗,而隱藏內心軟弱的一面,令不少男性都不擅於亦不願意向外人表達情緒。當遇上生活挫折時,往往不能及時求助,因而走上絕路。相對地女性自小就被鼓勵表達感受,包括負面情緒,於是當她們生活不愉快時,較能及早發放訊息,一方面舒展了低落的情緒,另一方面亦會喚起他人的關注。此外,很多自殺研究指出,當考慮了結自己生命時,很多男性會選擇較決絕的方法,例如跳樓、吞槍。相對地,較多女性則會傾向選擇有較高機會獲救的方法,例如服食安眠藥等。這兩點很大程度解釋了這穩定的兩性差距。
第二,與經濟狀況相關:澳門特區奉行資本主義制度,著重經濟發展,經濟狀況的好壞,對民生有直接的影響。如果檢閱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失業率、及自殺率三項數據的關係,將發現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上升時,失業率則下跌,而自殺率方面,則會跟失業率的走勢較接近。下圖所見,顯示了澳門的自殺率在04年較高,之後隨著良好的經濟環境而改善。但在2008及2009兩年,由於經濟放緩,自殺率又明顯上升。經濟與自殺行為存在關係,當中的原故很容易理解。失業是人生一個很大的挫敗,尤其對成年男性而言,更容易令其意志消沉,失去生存的希望。
第三,自殺行為低齡化:不少西方國家的自殺統計發現自殺者的年齡出現愈來愈年輕的趨勢,並且憂慮問題愈來愈明顯。由於本澳自殺個案的數據並不完整,很難確認情況的顯著程度。然而在近年間,的確出現多宗少年中學生自殺死亡案件。例如07年10月一名15歲女生跳樓身亡,驚動教育界。而踏入2011年,先後在4月及日前,分別有17歲男生及13歲女生接連跳樓身亡,更令人不安的是輕生地點竟然是同一座大廈!一般而言,國際的自殺研究指出,少年組別的自殺個案本來不多,但隨著新一代愈來愈早熟,而他們面對的人際關係及社會面貌亦越趨複雜,自殺行為年輕化的情況似乎難以避免。加上港澳以至華人社會裡,功課、考試等學業擔子極為沉重,容易導致少年人以負面行為來逃避壓力。
預防自殺的建議
無論幼或長,每一宗自殺悲劇都令人傷感。有研究指出,一個自殺者至少影響身邊五至六名親友。自殺問題的社會心理成本很高,所以每個社會都應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預防自殺行為。就著上文的討論,對應地有以下的建議。
首先,既然經濟低迷時自殺個案無可置疑地會增加,即使目前本澳的經濟相當安穩,但經濟下跌週期總會再臨。故此,政府以及各民間機構應作好準備,投放資源於自殺的預防及介入工作上。在經濟逆轉時協助各階層市民面對其經濟困窘,尤其支援那些容易受裁員潮沖擊的弱勢社群,以及人際網絡貧乏的人士,令他們不致在山窮水盡時求助無門。
其次,整個社會應該提升對自殺現象的認識與警覺性,除了每個人實質地多關心身邊的親人朋友,大眾亦要學會識別一些自殺的訊號,尤其對那些沉默寡言的人(男性居多),例如他們近日因某種人生的失落而情緒顯著沉鬱、行為異於往日、又把珍重之物送贈別人等,就應該加倍留意及陪伴,甚至鼓勵他們向專業人士求助。
最後,少年早熟已成大勢,這一代比我們年青時更早遇到各種生活問題、感情困擾、及情緒起伏。作為家長,要諒解家中那個暴風少年(或兒童)的成長問題,多點關懷、接納、與輔導。學校的師長們,亦要深思教育的真正意義。學校除了向學生教授知識,還應該是一個讓兒童及少年人愉快地、無障礙地成長發展的地方。學生如果因學業壓力、或老師同學的不接納而不喜歡上學,損失的不單是學生本人,整個社會亦要付出或輕或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