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國際錄像節談起

其實,我們的電影比別人失落了不止一個十年,甚或早已是一個一百年的孤寂。回歸後的第一個十年又過去了,這兩年澳門錄像(我姑且不用「電影」兩字)有著漸入佳景的發展勢頭,除了新人輩出,影片製作水平已有很高的水準;那些舊人仍在堅守陣地,等待時機;這幾年還聽到不少學院派回流澳門發展,讀電影科系的年青人有增無減,這僅僅是有如賭場般的華麗幻象,還是踏實地踏上那條曾經孤獨的路?近來,本土不斷有聲音痛心疾首的高呼澳門沒有「電影工業」,這種聲音若果能早數十年就有這樣的覺醒,我相信不至於落得如此田地。我們在討論自己如何落後的時候,倒不如想想該如何走出自己的步調。

其實,我們仍需要有電視製作產業

無論是英國BBC如何以巨人的姿態持續影響非劇情電影的發展;還是八九十年代東歐國營電視台製作出無數出色的電視短片劇集;甚至毗鄰的港台兩地電視製作產業,也從物質上及精神上養活了不少華語影史上舉足輕重的電影人。這意味著,我們是否非得要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叫「電影工業」的龐大體系?又要政府批地,既要集合資本去實現一個早已被證實行不通的發展軌跡?現階段澳門的電視廣播系統已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何不提供空間和平台讓有志投身錄像及電影的年青人一個機會?從專題探究式的紀錄片到通俗的連續劇,這些都牽涉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有沒有給予「用影像敘事的話語權」讓澳門導演和青年才俊去發聲。在看到澳門電影之前,我相信更應該有澳門人的電視劇集,那既是一個電影製作技術層面試練的場域,無論編導技巧、攝影收音以至前後期籌劃和錄製上,是一個累積人力資源和業內發展的搖籃;電視媒介是與能買得起電視的普羅大眾對話在同一個「頻道」上,這時候那些電視劇集的敘事意義更顯重要,因為澳門觀眾能從電視劇集影片中看到一個生活的投射(或反面),而創作人也能在這種互動上建立「說故事」的信心和技巧。至少我相信,製作電視廣播連續劇或單元劇集,其後為電影製作奠定基礎,這模式在澳門應是可行的。

其實,我們需要官方和民間組織推動

民間組織在電影文化上多年來沒有放棄播種和深耕,其實可以更直接的說,如果有一部澳門電影的發展史,必定是民間開始的,並且長期處於一種僅依個人創作激情驅使的發展狀態。並非由官方直接支持或資本家式的運作制度。我們不禁會提出一個問題,澳門是否要有電影學院?或者至少有個電影科系開始。我個人在現階段持否定的。回應上一部分,設立電視製作科系作為技術基礎經已談不上了,電影是一種整體文化體現,而技術上它又是一個集體分工的複雜技術展示,雖然最終仍落在作為「作者」那一個稱為導演的人身上。我要提出,是一個社會的充盈影像文化造就一個導演?還是僅僅有個電影系就能造就一個導演?目前澳門有這樣到外地讀電影或相關科系的年青一代不為少數,關鍵是澳門能給予這些年青人一個怎樣的環境和機會。更何況,縱觀電影導演這個職業,大多都不是對口的,學院派也僅只是少數。我認為針對性的技術培訓能培育出電影製作各部分的人才,甚至你能參與幾趟電影拍攝工作,你也大多能掌握一些堪用的技術細節;至於導演這行當,我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做,只要你有一個很好的故事,還有一筆可提供你說這個故事的資金。

除了討論電影創作者的培育問題外,觀看電影、書寫電影和談論電影的文化推動同樣重要。首先我們都會認為戲院不足夠,但問題是澳門電影院經已飽和,觀看人次大部分時間都不理想,這個行業也因為市場問題而萎縮嚴重,現存的戲院投資者幾乎都不為盈利而經營的。總括而言,影城、片廠制度不太可能適合澳門,也無用期待有佛心來的投資者來澳門辦電影院,充盈的影像文化也只能夠透過官方投資或民間以活動方式推展,並在政策配合和計劃上給予機會,剩下的等待收成。

其實,澳門是否需要電影可以是每個人的意願,我更相信是來自一些人,那是個人激情的,我始終相信好故事自有知音,用影像講好一個故事其實澳門人也可以,但電影與建築一樣,是一項昂貴的藝術,如果這些激情和創作慾得到支持,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澳門電影,不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缺席。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