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廣播運動

嚴格來說,香港與澳門都沒有公共廣播。澳門的澳廣視固然是官方巨賈的囊中物,香港電台也好不了多少。港台台長與員工雖然整天高喊「公共廣播」,但是,港台本質上不過是個官辦電台。例如,所謂台長,正名為廣播處處長,是個官銜,電台裡有不少員工是公務員。

公共廣播與民主制度和員工爭取的關係

公共廣播在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模式,例如,英國BBC的公司化模式,由民選內閣提名人選組成信託基金(Trust),作為BBC的最高決策架構,部份收入來自電視牌照費。美國的公共廣播服務(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s)則強調讓眾多內容提供者組成,並由公共廣播公司資助,該公司的董事由總統委任,並經參議院通過,資金來自聯邦政府。換言之,公共廣播的公共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民主制度作為其基礎,類似的公共廣播制度,在東亞一些民主化的地區,例如台灣及南韓,已開始出現。

回看香港與澳門,民主制度仍未建立起來,當然無法有較完整的公共廣播系統。

香港電台之所以有「公共廣播」成份,純粹是部份員工力爭編採及製作自主的結果,當然,部份也歸公於港英政府在殖民地末期稍為放鬆管治,引入專業及公共廣播理念,但制度上卻從沒放鬆。1984年,港英政府檢討廣播政策,建議香港電台轉化為一個獨立的公營電台,或所謂「公司化」(類近英國BBC模式),但政府多番拖延後於1994年擱置計劃。

香港政府的應對

回歸後,港台不單獨立無望,而且,更多番遭受親北京人士炮轟,包括政協徐四民及特首董建華,指其言論超越官方界線,當時的台長張敏儀更被調任。朱培慶接任後,親北京人士仍然不斷批評港台節目,除了「頭條新聞」最受壓力外,去年,「六四」二十周年,節目「議事論事」高調報導六四燭光晚會,卻被狠批為「反共」。

二00五年,特首曾蔭權上台,成立「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檢討香港未來公營廣播,引發了「撐港台」運動。期間,黃華麟接替朱培慶當台長,不斷傳出政府透過黃來管束編採人員。今年九月,經多番檢討後,政府決定仍然維持港台的官台角色,只在約章上承諾編輯自主,但是,連「監察政府」這樣的基本原則,政府也拒絕承認。同時,卻加入了一個由親政府人士組成的「顧問委員會」,要求廣播處處長接受其意見及監督。

公共廣播與民間參與

儘管香港電台真正成為公共廣播機構的日子仍然遙遙無期,但是,政府為了回應民間壓力,所以,亦承諾撥款推動「社區廣播基金」,讓非牟利機構可以獲取資助製作自己的節目。

爭取公共廣播的建立,是民主運動的一部份,也是港澳擺脫殖民式管治重要一步,因為,如今兩地的三不像官辦廣播機構制度,全是殖民地時代建立,然後由現在特區政府延續的。在香港,自二00七年以來,撐港台運動已成為每年「七一遊行」的隊伍之一,而「民間電台」要求開放大氣電波,用公民抗命方式,衝擊政府的過時保守的廣播政策。簡言之,公共廣播運動正在發酵。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