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育怎麼了?

新學年首日,教青局高調宣佈再調升免費教育和學費津貼,年度總預算約為三十億。公帑惠及莘莘學子,對獻身教育事業的老師給予更多支援,應予肯定和支持。回歸後,特區政府投放在教育的公共開支倍增,特別是07年起實施15年免費教育,贏得鄰近地區不少艷羨目光。但在亮麗的政績背後,在巨額公共資源投放以後,教學產出的質量是否與公眾期望相符?每年數以億計投放到私校的公帑是否用得其所?眼看大批未能適應正規學校課程的中學生流失,或成為雙失青年,或過早投入博彩業,他們在學時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援和鼓勵,反而被「隱性」處理,在刺眼的光芒中,這些教育黑洞一直揮之不去。我們不禁要問:澳門教育怎麼了?

多年來,本地教育界一直存在一種「海視蜃樓」,聲稱每年高中畢業生升大率高達八至九成,足以與歐美先進國家看齊。但有「心水清」的教育界人士一針見血指出,這團「虛火」純粹是一個幌子,因升學率只是以高中三學生作為計算的基數,那些在高中三年級以前已經被「淘汰」的中學生並不包含在內。那近年輟學的中學生又有多少呢?

根據教青局公佈06至08學年的數字(見附表,暫時官網上未有發現更近期數據),這三年的「輟學率」明顯下降,由06年度的0.55%降至08年的0.28%;以具體人數計,則由03學年的598人降至07學年的226人。但這裡提到的「輟學」並非全面反映一般人理解的定義 — 提早放棄學業離開校園的學生總數。在統計圖表下一行不起眼的註腳中,寫明「輟學生是指本學年在校就讀,而下一學年初沒有註冊入學屬義務教育範疇的學生,離澳往外地求學、死亡或移民者除外。」意即「輟學率」只是統計15歲以下學童的流失情況。

根據『教育效益指標』所採用的專業分類和述語,一般人所理解的「輟學離校」反映在另一欄目「離校生」統計上。官方數據顯示,中學生「離校率」在06至07學年高達7.5%,以當年中學生人數為43100人計算,即一年之間有多達3200多名學生離開校園,07及08學年分別有2600人和1888人輟學。在時間上,當年正是多間大型賭場酒店相繼落成的招聘高峰期,這3年間合共7700多名「離校生」當中,相信不少人投身荷官行列。價值觀未成熟的青少年過早投入紙醉金迷的行業,近年便經常見到二十出頭的年青荷官監守自盜。這些多得令人痛心的案件,正是當年教育官僚後知後覺,教育缺口崩堤所造成的後果,往後許多年整個社會也要以更高的代價彌補賭業膨脹過猛帶來的後遺症。

值得慶幸的是,博彩業發展已進入平穩階段,而且政府計劃立法提高從事荷官的年齡至21歲(惟當局宣佈多年至今仍未見草案出台),有望減少對教育界的衝擊。儘管教青局近年也有做一些補救措施,例如利用公校資源開辦回歸教育,又配合賭場等服務業員工輪班制,讓學生可選擇在日間或晚間上課,但業餘進修本來就需要更多毅力,部分賭場也未有為進修員工提供編更上的方便,因此,回歸教育的學生一直只是徘徊在兩、三百人之間。

歸根究底,倘若現行基礎教育無法為這些術科成績較差的學生,尋回學習的自信和動力,改變以考試為本的教育制度,發掘他們的潛質因材施教,恐怕這些學生早晚會放棄離開學校。在高談持續教育、希望學生做好生涯規劃之際,當局和教育界何不審視現行基礎教育的僵化之處,增加職業技術學校的投放,將教育從源頭和根本做好?

澳門教育向來以私校作主導,體現教學自主、多元和市場競爭的特性。早年澳門出生率回落,由06年度起開始出現收生不足的危機,當時學校招生廣告不少標榜「互動教學」、「創思教育」、「科普教育」、「藝術教育」、「多元智能」等作招徠,連帶新聞版面上也出現不少類似的新教育辭彙。然而,真正將這些新教學理念融入教學的又有幾多?或者只是學到皮毛,而不知其真意;只顧形式,不重質量。到最後令老師疲於奔命,平白加重教學負擔。一如供求關係這市場黃金法則,當近年學位緊缺時,學校無需拉生意,這些被譏為討好家長的綽頭也無必要再賣弄了。

在每個地方,無疑也會有一群無法適應正規教育的學生;「成績不好」就往往被標籤為「不求上進」的問題學生,在澳門肯定也為數不少。倘若更多學校能因應澳門的產業發展設立專門職業技術課程,例如:會展、物流、視覺設計、社會工作等等,增加教育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到時不但不用擔憂生源,更能幫助這班真正弱勢的學生完成高中課程、學得一技之長,在校園生活中慢慢找到人生發展的路向,也能為澳門提供更多元化的人才,可謂一舉三得。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