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健共融」聽得多,但你又做得到嗎?殊不知我們的「傷健共融」早已定義、標籤這群人士的與別不同,奈何社會給予的硬件或軟件支援都遠未及格。在無障礙設施方面,重重障礙仍處處可見。雖有巴士設有協助坐輪椅人士上車的升降台,但少有見到可以成功使用,除了示範當日。在軟件方面,公立的圖書館也不見有為聽障、視障人士提供豐富閱讀資源。今期《論盡》專題從劇場欣賞為切入點,探討本地藝團與視形傳譯團隊如何推動聽障人士走進劇場。在眾多有形、無形障礙前,或我們最應先檢視自己如何看待身體有缺陷的人,或當我們先學習在面對與己不同時放低異樣的眼光,才會更懂得欣賞人和藝術。
近年來看劇場表演觀眾或多了一層視覺享受,同時亦常見到一批人的身影,她/他們就是視形傳譯員。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是其 [
近年劇場中出現了幾位黑衣人,在舞台側邊用盡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吸引觀眾注意,但吸睛並非他們本意,他們是在為聽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