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韋迪:想要一個生存空間
2017年11月18日|文:論盡
「我們需要甚麼?不過是一個生存的空間,就是這麼簡單。不一定是工廈,不一定是很堂皇的劇院。」是次諮詢在藝文界引起 [
編織歷史與實務知識的現場──記2017澳門劇場研討會*
2017年07月18日|文:曾靖雯(「2017澳門劇場研討會」觀察員、民眾劇場工作者、「木有枝」劇場工作室負責人)
身為劇評的外行,原以為自己將遙遠地觀察這個研討會,或者一如往常在台灣參與相關研討會的經驗──在台下吃力地聽著台 [
從《梅田宏明雙舞作》看澳門舞者的培養
2017年07月5日|文:雅詩
2014年梅田宏明首度亮相澳門舞臺,在第二十五屆澳門藝術節呈獻了兩個不同的作品《適度異變》及《觸.覺》。今年梅 [
澳門藝術節──週記(下)
2017年07月5日|文:張吉米(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
《革命偶像暴走騷》 經過本土遺產的《風來運轉》、穿透生死的《聽你的.走我的》以及虛實交錯的《虛域》,《革命偶像 [
澳門藝術節──週記(上)
2017年06月27日|文:張吉米(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
這次因參加「澳門藝術節」其中一週的講座,而觀看該週的幾個節目,過往我到澳門都是參與藝穗節,對我來說,這不同還真 [
革命.偶像.暴走.騷──一次感官刺激與精神虛無的交替體驗
2017年06月27日|文:徐墨龍(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馬來西亞)
來自日本的演出、聳動的演出名稱、購票時觀眾就被提醒:最好穿短褲拖鞋入場,因為現場將水花四射。哇!這將是怎樣的演 [
穿越百年的浮世如何作繪?評「雷克雅未克城市劇場」的《海鷗》
2017年06月6日|文:林乃文(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
「時間是用來流浪的,肉體是用來享樂的,生命是用來遺忘的,靈魂是用來歌唱的。」 ──吉卜賽歌謠 十九世紀末的俄羅 [
孩子,你可知道自己的真名?──在足跡「童聚偶遇」裡「找記憶」
2017年04月26日|文:川井深一@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孩子們集中坐在最前排,這齣戲不擔心小觀眾突然衝到舞台,演出者自有氣場,每一個衝進舞台的小小聲音都 [
漂流船廠 盛載故事 夢劇社:望助公眾重新思考歷史
2017年04月19日|文:思崎井
「演出叫『漂流船廠』,是因為我們想將船廠文化帶出,接觸更多大眾,所以我們把船廠『漂流』出來,去到澳門不同的公共 [
兒童劇談「死」不殘忍 莫兆忠:大人為何要避忌?
2017年04月19日|文:路家
「其實哭是一種情感。」本地藝團「足跡」負責人莫兆忠平靜道來。對於跟孩子說「死亡」這回事,他亦不認為很殘忍,「每 [
在彼此的影子中獨自抉擇──談《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2017年03月21日|文:蕭欣翹(「教師戲劇欣賞及劇評寫作工作坊」學員)
無論你是熱情或是冷淡,在生活的每個瞬間,我們無法避免一個人進行抉擇。自昏黃的燈光照射著劇場的某些角落,《將你的 [
契科夫在澳門──訪卓劇場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2017年02月14日|文:何志峰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是卓劇場本年初之作。故事是講述俄羅斯劇作家契可夫,與他那位莫斯科藝術劇院女演員的妻子奥 [
2017 澳門藝穗地名書:給下一個城市文化的十年備忘錄(下)
2017年02月14日|文:林正尉(「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台灣)
三、展演的澳門:日常生活轉繹 「日常」,令人猶疑的曖昧與混沌之辭,總與感知及呼吸是栓繫一起的。 「日常」,讓人 [
2017 澳門藝穗地名書:給下一個城市文化的十年備忘錄(上)
2017年02月8日|文:林正尉(「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台灣)
這些人渡過河流跨過沙漠,並非僅僅為了買賣,因為在可汗的帝國版圖內外,任何地方的商場都可以交換貨物,……。你到歐 [
等到風景也看透──回歸以來官方提及過的藝文設施
2016年12月19日|文:建燁、青豆
此處列出了回歸以來,在施政報告中曾提及過將會出現的藝文空間。但不知為何藝文空間竟也如輕軌般,工程漫漫無盡期,等 [
莫兆忠:劇場政策需注入文化視野
2016年12月19日|文:路家
「戲劇農莊」被迫遷、「自家劇場」結束、舊法院將要改建成新中央圖書館……澳門的表演劇場空間日漸減少,只剩下文化中 [
打開活空間──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
2016年12月6日|文:俞若玫(「2016澳門劇場研討會」觀察員。香港獨立創作人,從事小說、現代詩、散文、藝評寫作及概念視覺藝術創作,也經常策劃文化活動)
不想承認也得認,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空間成為商品,大家每天都在打大大小小的空間戰,哪怕是有形的居住 [
從哪裡來?到何處去?──記《OFF | SITE 在場 2016》
2016年11月8日|文:黑黑
第三年看《OFF | SITE》的演出,今年同樣選了一個非常值得挖掘的老區──沙梨頭。 沙梨頭是一個充滿歷史和 [
走在街頭 OFF SITE 在地創作讓藝術走進社區
2016年10月26日|文:大舊(投稿)
對藝術工作者來說,尋找有獨特性的題材似乎是創作離不開的條件,而一個有著自身歷史和生活年輪的社區,本身就是一個獨 [
創作空間慘變停車場 塗鴉愛好者:還我合法空間
2016年10月15日|文:論盡採訪組
街頭藝術在澳門可謂空間甚為受限。現時各類活動如要在公共地方進行,必先向民署申請,活動的形式亦受《公共地方總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