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稿前烏克蘭戰火連天,盼刊登時無情戰火已熄滅。
反戰是21世紀公民的常識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網上存在各式各樣的言論,有人談及戰爭源起,訴諸於歷史,有分析國際形勢討論烏克蘭是否選錯邊站。論述有關心的言論,也有不少涼薄表述,不同政治立場對此戰看法迴異。惟把政治見解放入括號存而不論,從人道立場出發,自二戰以降,國際社會早已一致共識表明反對使用武力來解決矛盾,而聯合國憲章也列明除了自衞和對和平有威脅時才可使用武力,這是21世紀的全球公民應備的常識,更莫說對人命的尊重是人之常情。
或因烏克蘭離澳門太遠,本地媒體的關注程度遠遜於各國主流傳媒,有記者曾就戰爭對本澳帶來的潛在影響提問特首,在澳門的傳媒生態或許已稱得上有所交待。特首當時的回應論及經濟的影響,指出目前難以估計,油價或因此而上升進一步影響通脹。在全球化年代,國際與本地本就命脈相連,澳門作為高度依靠外地的微型經濟體受外力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與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相比,不少市民關注度大大提升,各路平台都可見網友轉發國際媒體的訊息,甚而有聯署反戰的聲明,此等國際視野比某些傳媒實要高明許多。
反戰與和平向來是國際社會最關注的課題,作為領頭組織,《憲章》也明義旨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全球安全。更在冷戰之後,鼓勵各國從政策、教育及經濟等層面推廣和平訊息。當然,聯合國也一直被時人詬病為紙老虎,對國際重大事項實質的影響力甚微,以至予人一種曲高和寡與堅離地的感受。
客觀而言,聯合國成立不足百年,各國對於環保關注、女性權利與性別平等的推動,以及掃除文盲的成效都有了長足發展,正如曾任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顧問的Hans Rosling在《真確》一書所說:「客觀數據表明國際這十年的努力,讓人類的死亡率顯著下降、壽命延長、識字率高度提升,這些都勝於過往任何一個世代。」或許追求和平的情況未盡人意,世界進步緩慢,但也不至於原地踏步。
由和平談起
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來臨實是言之尚早,但早於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後,著名學府Hopkins已出了一份報告詳細分析未來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的可能,結論的論調已作出了警告。但正如眾多國際學者的專著只能作為建議與勸喻之用,各國政府是否採用,採用多少,恐非學者所能力及。
為了向各國提供範例,聯合國於2018出版的 「Long walk of peace: towards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報告中細緻回顧成立以來對和平追求的過程。當下讀來,還是有眾多值得參考之處。
和平推廣或和平教育在國際不單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道德號召。坊間常會把防止戰爭與衝突等同於和平,實際上這只停留在消極的和平(negative peace)層面;與之相對,有所謂積極的和平(positive peace),意指透過創設制度、機制與環境等推廣和平訊息,包括政府制訂政策、立法、教育、社區宣傳等,讓市民大眾對和平有更深入瞭解,目的是要促進多元社會、推廣非暴力文化、反對一切制度與文化上的暴力、反對歧視、偏見與散播仇恨,從而逹到社會正義。
與此同時,報告也指出和平的觀念並非獨立存在,它是與人權緊扣在一起,真正的和平不但使民眾免於生活在戰火之中,更是能免於恐懼。這種生而平等的基本人權正是和平的重要支柱,契合《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而報告更進一步用了和平即自由的概念,說明人權中的自由部份,正是和平存在的必要條件。沒有了真正的自由,談不上人權,更不用說和平。而所謂自由,即少包含了安全(security)、尊嚴(dignity)與可預示(predictability)三項特質。
要逹成積極的和平,絶不會一蹴而就。與戰爭相去甚遠的澳門,是否有更有條件在這和平道路上與國際接軌?
國際都會之義
素來以國際旅遊城市自居的澳門,不少國際公約在此適用,諸如《兒童權利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澳門政府對兒童與婦女權益都有進行推廣,社區活動、課本、宣傳活動、小冊子。惟最核心的人權觀念,推廣力度顯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與之50年前相比,人權的觀念不斷被擴張,尊重多元、可持續發展、反對仇恨,反戰等都在其中。也許,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對澳門的影響所微,充其量可能是經濟影響;但作為國際社會一員,提升社會整體對於反戰、和平、人權、反仇恨與人道的關懷,正是國際都會基本之義。
Chavda Aarya是一名12歲的女孩,自8歲開始透過繪本方式表達她對於世界和平、保護文化的想法,畫風粗糙但充滿童趣。她的作品的思想來源自於其心靈導師甘地,甘地作為近世非暴力抗爭的主張者,實是和平的象徵。事實上,聯合國的聖雄甘地研究所(MGIEP)正是和平教育最重要的推動旗手,近年致力推動社會與情緒學習,新近主張未來各國教育應培養學生有一顆更良善的頭腦(Building Kinder Brains)為目標。該組織製作了一系列的宣傳單、短片、動畫,以及課程指引等,而Chavda Aarya的作品更被上載,供人免費參考使用。而她自己也身體力行,分享自己對於和平的想法與心得。
近年,不少人喜用「少年強則國強」來談論青少年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此話出於梁任公《少年中國說》一文,全篇成於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借青少年面貌喻國力盛衰,而最多人引用的便是結論:「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看來是責任在少年,但只要通篇觀之,便知任公全文諷國家時弊主而側寫青年,若只道青年之責,那是斷章取義。青少年所以能強在於國家社會能與國際接軌,提供資源,開拓視野。
積極倡導全球和平是國際社會之義,以此量度,澳門離國際之都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
作者介紹
我是猶在,喜用多重影分身,長期在象牙塔與市井間過著遊牧生活,善於結合本土與國際視野檢視澳門社會議題。堅信讀書為求腦爽,研究作精神食糧;為理念而活,才不會淪為喪屍。
(來論照登 文章僅代表來稿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