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國家生態環境部與政府簽署《關於澳門惰性拆建物料在內地海域處置管理工作的合作安排》(下稱《安排》)。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相信,此舉能有效減輕澳門建築廢料堆填區的壓力,因此原目的為解決城中建築廢料的「生態島」計劃「政府也沒有必要去進行」。
她亦表示,就長遠發展而言,澳門當局應完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增加透明度,同時採取積極措施保育白海豚,重視這群「不能發聲的持份者」,避免推動類似「生態島」這類破壞環境生態的爭議項目。
然而,麥希汶又指,《安排》雖有效紓緩澳門建築廢料堆填區的壓力,但若以「填海」方式在內地水域傾倒本澳的建築廢料,或會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又建議雙方日後可討論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建築廢料產業鏈,將廢料轉化為再生磚、瀝青、水泥等原材料。
特區政府上(6)月23日發稿指,日前與國家生態環境部簽署《關於澳門惰性拆建物料在內地海域處置管理工作的合作安排》,澳門符合國家規定的惰性拆建物料(包括盾構土和軟基土)將在內地海域處置。
當局表示,本澳建築廢料堆填區已飽和,無法處理輕軌東線建造工程所產生的建築廢料。在《安排》下,處理東線產生的廢料將成為本澳跨區處理惰性拆建物料的首個成功案例。
為解決本澳日漸增加的建築廢料,澳門當局公佈「生態島」計劃,擬在黑沙龍爪角對開約一公里海域填海造島,計劃以建築廢料作為填料。然而,該計劃自提出以來爭議不斷,不少市民及環保團體強烈反對,認為此舉將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尤其周邊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安排》是本澳廢料唯一出路?
麥希汶:建築廢料可變再生材料
一直關注「生態島」項目的麥希汶認為,《安排》應被視為推動澳門與內地進一步處置本澳惰性拆建物料的一個契機,「生態島」亦沒有需要再推進。但雙方應討論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建築廢料產業鏈,將廢料轉化為再生磚、瀝青、水泥等原材料。
她又指出,雖然跨境處理方案允許澳門在內地水域傾倒建築廢料,但這始終並非長久之計,而且將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因為現在這個合作協議,依然都是用填海的方法去處置建築廢料,只不過不是在澳門,可能他們的水域生態價值沒有那麼高,但始終都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方法。」相較之下,若將建築廢料轉化為再利用資源則更具可持續性,更符合經濟效益。

據她了解,現時環保局已引入相關篩選設備,以提升建築廢料的入境條件。然而,目前仍不清楚這些設備的具體用途。「但起碼如果可以了解多一點,究竟怎樣可以合作,可以再將這些建築廢料拿上大陸,不是只放在海裡。」
她補充指,有內地城市已發展出建築廢料加工處理的產業鏈,一些工廠甚至面臨原料短缺的困境。政府可考慮將建築廢料輸往這些工廠進行加工,既能解決澳門的廢物處理問題,又能滿足內地工廠的原料需求。
避免日後有項目損害環境
麥希汶:環評要增透明度
近年政府推出「黑沙水庫觀音像」、「生態島」、「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等爭議項目。問到如何從根本出發,讓政府減少推動可能損害環境的爭議項目,麥希汶認為,這或歸因於現時澳門環境影響評估機制不夠完善透明。
她又以「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為例指,現時該項目未有公開相關環境報告,尤其在涉及海域項目的環評存在灰色地帶,惟現行機制缺乏明確指引。涉及海域項目的環評似乎只需遵循內地做法,又無需向本澳市民公開或徵詢意見。澳門當局應完善環評機制,提高透明度。

麥希汶:市政署須有意識保護白海豚
「生態島」計劃一公佈便遭受批評,被指影響海洋生態,破壞白海豚棲息地。麥希汶認為,市政署要積極採取措施,視白海豚為重要持份者,將其保育需求納入考量。
她又批評市政署在白海豚保育方面缺乏積極措施,以致澳門當局在推動「生態島」項目時沒有考慮到本地的可持續發展,忽視白海豚這群不能「發聲的持份者」。
麥希汶又表示,其他地區已針對白海豚棲息地設立重點保護區,限制漁業活動,但澳門在這方面卻明顯滯後,似乎將保育責任推卸給其他地區,亦使白海豚一進入澳門就缺乏保護網。「當牠們(白海豚)一進入澳門的話,可能突然間保護網就沒有了,牠怎樣可以安然地去逗留在這個社會,甚至是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