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衛生局: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5歲下調至50歲

衛生局社區醫療家庭醫學主治醫生李秀君(左)、山頂醫院胃腸科顧問醫生伍家驥(中)、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健康促進處公共衛生主治醫生吳雅婷。

大腸癌為本澳主要癌症,死亡率排第二位。為有效預防大腸癌,衛生局早前推出大腸癌篩查,對象為55至69歲合資格人士。衛生局今(30)日公佈明(1)起大腸癌篩查計劃將下調年齡至50歲-69歲,即建議出生年份為1956-1975的居民參與。

衛生局社區醫療家庭醫學主治醫生李秀君、仁伯爵綜合醫院胃腸科顧問醫生伍家驥及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健康促進處公共衛生主治醫生吳雅婷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有關詳情。

根據衛生局,參加者其他條件包括最近五年未有做過腸鏡,最近兩年未有做過大便潛血測試,且無患過大腸癌之人士;若有家族史,或有遺傳傾向,就可能要更早或更頻密地做篩查。

根據衛生局統計,截至2025年6月,在55至69歲這一區間中,共有百分之17參與者進行非侵入性糞便潛血檢查;10年來有2,999位參與市民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當中,有312人發現高危瘜肉,以及有168人確診為大腸癌。其中,0期的大腸癌,在接受適切治療後,其5年生存率為95%,而1期和2期,5年生存率分別達93%和80%。

被問及計劃會否循香港上調到75歲,伍家驥指,目前的下調是根據過往數據以及國際組織作參考而作參考,未來會繼續擴大範圍,可能會有下一步調整。

伍家驥又指,通常大衆對大腸癌篩查有誤解,以為一參加檢查就要做腸鏡,出於恐懼導致市民有抗拒心理,因此想釐清並非如此,第一步只是非侵入性糞便潛血檢查。

被問及因目前瞭解計劃的人數不多,會否普及化或强制化,又如何推廣該計劃。伍家驥指,已經在著手做普及化的功夫,參與率為17%,市民參與度的確要提高,亦感到不應該再拖,所以會化被動為主動。在强制化方面,還是要看市民的意願。

至於推廣方面,李秀君表示,在成人保健以及非預約保健時,醫生會主動向市民推廣大腸癌篩查,再經市民確認自己是否符合條件,若符合就可以直接領取大便瓶(進行測試)。

兩年復檢一次 

衛生局:額度足夠

預約分爲網上預約和現場預約。檢查為非侵入性糞便潛血檢查,只要將糞便放入瓶内便可。李秀君强調過程簡單快捷,並建議即使結果為陰性(正常)亦要每兩年復檢一次;若為陽性,衛生局會以電話形式通知患者領取轉介信,轉介其到前往合作之非政府機構,即鏡湖醫院、銀葵醫院、科大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費用由衛生局支付。

至於有關大腸鏡檢查會否與離島醫院或外地醫院合作,伍家驥回應,暫時來説,三間醫院,即鏡湖醫院、銀葵醫院、科大醫院提供的額度是夠的,甚至用不完,不需要外地合作,而離島醫院就有商談。問及具體受惠人數以及排期時間,衛生局稱有39,000人左右,多了約4,000人,排期時間在一個月之内。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