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澳門天氣時雨時晴,街頭巷尾、茶餐廳、發財巴上旅客的話題,都離不開衛星賭場年底結業。儘管政府已表明三間博企要「包底」保住員工就業,但結業潮、失業潮的陰霾依然籠罩小城。博企招聘會外,無論是哪個年紀、有多少資歷的求職者,都比之前更加焦慮。
「我間公司唔太穩陣,好似隨時會執,梗係搵定工先。」在中小企做財務的張小姐只有廿幾歲,努力半年依然未收到其他公司offer。衛星場結業的消息驟然而至,不少求職者的心情都雪上加霜,「當然擔心,之後可能更加唔請人」、「外面咩環境係人都睇到,舖頭執完一間又一間」、「唔淨只衛星場,受影響嘅仲有酒店、舖頭同供應商⋯⋯」

「而家我見完工都唔會再諗,當無發生過,寧願慳返啲時間搵下一間。」
剛從大灣區回流的Ken這天連趕兩場面試,邊行邊跟記者聊起來。三十出頭的他本身做會展業,數月前突然被內地公司辭退,「他們只是說了一句:業務調整。」回澳兩個月他見了七份工,收到的回覆通通落空。即使會展是官方力推的「四大產業」,Ken已不奢望可以做回本業:「不少會展公司在珠海都有分公司,咩都可以喺大陸做,人工平咁多,澳門office主要用嚟入紙寫標書。」
三大中介 網絡散工集散地
有人繼續奮戰各大招聘會,有人索性轉行揸的士、做外賣車手,亦有不少人「認清現實」,長期兼職、炒散。
「搵咗工成年,搵到個人好挫敗、無晒信心!」傍晚六點幾,阿芯(化名)步履匆匆像以前一樣趕到金光大道上班,不同的是如今到賭場是做茶水、餐廳侍應兼職,她曾是一名荷官。十幾年派牌生涯,輪班日夜顛倒令阿芯健康出現問題,疫情期間選擇離職。才剛五十歲,疫情後她想重新工作卻發現門已經關上。
「我以前唔知㗎,都無聽過咩係中介公司,係呢兩年聽人講先知。」如是者,阿芯兩年前開始加入散工大軍行列,每月向網上中介報名,等待分發工作。運氣好的話可以賺到六、七千元,有時只得五千,「最多只有半個月有工開,再多都無,下個月有無得做完全唔知。當然唔夠養家,只夠自己食自己用。」
「現在荷官連35歲都唔請,我有朋友見過幾次工。好多後生搵唔到嘢做,外僱太多了,三十歲、四十歲都同我一齊做散工,你話佢哋將來點算?」

向上流動!文職跟洗碗工同價
坊間一直盛傳有三大中介公司代博企聘請本地人做臨時工。打開不同社交媒體的兼職散工招聘群組,每日都有大量澳門賭場、酒店及餐飲零售的基層崗位要人:侍應、傳菜、中場茶水、自助餐後勤、發財巴協調、門僮、行李生、專櫃銷售,甚至行政及公關傳訊部等等。這些網上中介有的會表明是哪一間公司,有的只有網名,身份不明。
相較正規招聘網站,這些微信群組/朋友圈、公開IG帳號,會非常直白地將勞工局禁止、涉及年齡和性別歧視的要求寫得清清楚楚:幫手上菜男性優先,某些侍應指明限男性或女性;有的寫明女生要樣貌甜美、身材均勻,男的要身材健碩、高大威猛;不少侍應要求45、35歲以下,如果是較高薪的VIP宴會、雞尾酒會更要30歲以下,難怪中年人抱怨連這類散工的門也越來越窄。
不論工種、經驗、學歷,是否有語言或專業要求,這些臨時工時薪大多落在55至65澳門元(下同)。例如:有酒店請入單兼職,要求有訂房部工作經驗,「流利國粵語英文聽說讀寫能力」,熟悉幾種辦公室常用軟件,時薪60元;有博企請兼職文化藝術導賞員,須具備良好三語溝通能力,企足八個鐘,同樣時薪60元,跟洗碗工同價。

勞動力變商品 時薪海鮮價
的確,在這個人力中介市場,侍應和洗碗工兼職有時更值錢。有中介開出時薪60至85元,要求穩定長返優先,從早至晚一堆不同更數可以揀,不過工人最終有幾錢落袋「具體按崗位和返工時間決定」。而中介跟用人單位的協議價格,被轉售的「工蟻」當然不得而知。
臨時工非常「海鮮價」,有的五星酒店宴會服務生時薪只有55元,有的可以飆至80元,附帶一堆年齡、身高、儀容要求。總括而言,無論長兼短炒、是否熟手,中介開出的平均價落在60至65元之間。近期有高級中餐廳「直聘」兼職侍應,時薪開價80元,馬上成為業界標竿。網民議論紛紛,指跟中介出價高下立見。

三工消失 請假即罰
大型中介公司手握龐大網絡和散工資料庫,最驚不是請不到澳門人炒散,而是被「放飛機」。除了列明遲到、缺勤者列入黑名單,不再錄用,有中介放出「辣招」,規定排好更必須全部天數返齊,若中間請假或曠工,時薪將由原來的65元減至最低工資34元。意味臨時工即使病了或有任何緊急情況都必須出現,否則就會被罰。所謂工作彈性和自由,只有「甲方」才有權享受。
臨時工時薪看似較高,實質很多情況只有自己「硬食」。即使返工天數橫跨法定強制假期,絕少招聘訊息提到三工,有的反而會寫明「XX節無三工」。其中一個極罕有例子是元旦凌晨請保安,時薪升到150元,可惜這份「筍工」似乎反應冷淡,發了多次都無人認領。另一個是禁止輸入外僱的司機職位,有博企請商務車司機返十日人工過萬,農曆新年三工完全計足。
儘管招聘條件越來越苛刻,但博企周邊的兼職、散工時薪仍稍高於市面其他選擇,大把人爭崩頭。
本地人爭崩頭 博企散工被秒殺
「有次我見微信一放出來,即刻copy and paste寄出個人資料,真係好快,十秒唔夠,已經話請夠人!」正在讀大學的阿細有時也會搵散工賺外快。近兩個月試過報名廿幾次只有兩次成功,他被派到博企旗下的宴會廳、自助餐做侍應。識英文可能為他帶來一點優勢,但時薪一樣60元。經歷過人力市場的挑肥揀瘦,他笑言比起英文,生得高大靚仔啲仲有著數。
阿細感嘆「炒散」對他而言只是賺零用錢,很多中年人要靠這份不穩定的薪水養家,「有次返凌晨大家以為可以做七個鐘,點知清場比預期快,三個鐘就叫我哋走。凌晨兩點幾叫人點返屋企?連員工巴都未開,有啲人仲係住珠海。」就他所見,這兩間博企旗下的餐飲場所,基層全職大多是外僱。吊詭的是,他的同學之前在某家博企內的Cafe兼職,全部侍應都是兼職澳門人。

隨傳隨到 勞動後備軍
綜觀社交媒體上流轉的招聘訊息,這些臨時工大多一更返八個鐘,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逐日請人、有大型宴會或節假日人流高峰期才要人;二、長期要人、密集返工,常會標明「短期勿擾、長報優先、連返多日優先、輪班優先⋯⋯」甚至講明「24小時有更、日日有工開」,常見於博企的基層工種。部分帖文顯示的排更天數多得令人咋舌,幾乎橫跨整個月,明顯有化零為整「砌更」的嫌礙。既然資方需要穩定熟手的員工,這些崗位怎樣被轉換成時薪兼職?
「如果見嗰朝多人訂檯就會call人返工,夜晚少左客就cut。」
「平日樓面、廚房雜工可能得六至八個外僱,一到星期六日就請多幾個本地兼職。」一位餐廳前員工向記者解釋業內人力資源精算的神操作,本地人如何淪為隨傳隨到、用完即棄,隨時被替換的「免洗筷」。那為何特急要人,朝早發帖、下晝開工,甚至馬上開工也不擔心請不到人?
「網上多群同步,某啲工種好似洗碗仲有特定群組,一個群至少百幾人,也會有做開嘅熟手。」

透過這些網絡集散地,中介公司為企業快速篩選、聘請兼職人手,再分派到指定場所工作,從線上招募、面試、遙距打咭到出糧、供社保全部包辦。而用人單位則透過「派遣制」將人員調配的彈性最大化,減少常規人員數量,壓低人事和管理成本。「派遣制」在外國受到猛烈抨擊,認為是拉低行業整體薪資、取代長期直接聘用的元兇。而澳門最常見的散工派遣、短期派遣,其實多國早已立法禁止、嚴加限制(見另文)。
花式招聘 層出不窮
除了透過中介請「派遣工」,種種跡象顯示,澳門越來越多全職工作被兼職取代。最新例子是,有連鎖免稅店一邊向本地員工推「肥雞餐」(自願離職補償計劃),一邊開始請兼職。上文提到兼職侍應時薪80元的高級中餐集團,開出的全職起薪點令社會嘩然,侍應月薪低至8,500元起,廚師10,800元,文員9,000元,仿如回到澳門十幾年前。記者翻查內地招聘網,人工跟該集團請全職外僱幾乎一樣 ( 全職侍應 8,500人民幣+包食住) 。有勞工界議員質疑企業刻意壓低全職薪酬,令本地人寧願做兼職。
沒想到澳門終於實現了本地人跟外僱同工同酬,但帶來的並非不公平競爭消失,而是這種令人心寒的局面。
「有人明明去博企見工,最後去中介公司簽約。」
「既然有餘力透過中介公司請本地人做兼職,潛台詞無非是:博企外僱根本多到用唔晒!」
一直關注此亂象的立法議員林宇滔解釋,正常情況下,用這種迂迴的方式請本地人做兼職,不會幫到博企獲得更多外僱配額。博企之所以這樣做,證明完全不在乎這點。這種將全職拆成兼職、將本地人變成補充外僱不足的畸形現象,已嚴重侵蝕本地人穩定就業和向上流動的機會。

林宇滔:更多職位上鎖禁外僱
他又舉出一個活生生例子,曾經接觸一位靠炒散、打幾份工維生的求助者,很辛苦捱了兩年後健康轉差,「其實佢本身唔鍾意做賭場,但事實證明惟有鎖死某啲行業,無外僱、本地人就有工開!就算年紀大啲,起碼有得做先!」
他重申,解決目前澳門就業困境離不開這兩步:削減大企業外僱總量,將更多本地人有能力做、願意做的工種上鎖,例如銀行櫃台員、文員等,將職位還給澳門人。
對於近期政府成立「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又表態外僱會適時退場,林宇滔表示肯定,期望當局以切實行動重拾市民就業信心,特別是之前有博企裁切部門並無安排本地員工轉職,「就業+培訓」計劃參加者無故被辭退等,這些當局還未妥善處理。針對猖獗的黑工問題,「如果政府連續三個月每次演唱會和會展都派人盯場,誰還敢請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