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美食》—— 一場透過食物反思文明的冒險

2025第三十五屆澳門藝術節上演五場互動劇場作品《美食》(FOOD),由美國劇場魔術師傑夫.索貝爾(Geoff Sobelle)以獨特的黑色幽默方式主演,是一部充滿樂趣又帶點神秘的作品。《美食》的整體演出並沒有明確的故事,透過想像帶領觀眾橫跨超越一萬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帶來驚喜與無限想像。

整體演出大約可分為序、上半場、中場過度及下半場四個部分,舞台佈局以一張巨大的白色餐桌置放在舞台中間,三邊圍著餐具與座位,讓部分購買了「餐桌席」的觀眾入坐(包含一杯紅酒),其餘購買「普通席」的觀眾則坐在舞台前的一般觀眾席上。「餐桌席」的觀眾入場時,工作人員還煞有介事地詢問觀眾要吃豬肉還是牛肉,讓人感覺就像真的去了高級餐廳的模樣。

相片來源:澳門藝術節Facebook專頁
相片來源:澳門藝術節Facebook專頁

在舞台中央白色巨大餐桌的上方,懸吊著一個由塑料及金屬餐具拼湊起來的巨大吊燈,餐桌的後方牆上掛著美國畫家William Holbrook Beard(比爾德)的畫作〈熊的舞會〉(The Bear Dance, 1850)。比爾德喜歡以動物擬人化手法創作,其作品以獨特的想像力及充滿寓言特質而聞名,〈熊的舞會〉是其極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後來人們把此畫作與華爾街股票市場連結起來,又名為〈華爾街的熊慶祝股市下跌〉(The Bears of Wall Street Celebrating a Drop in the Stock Market)或〈華爾街慶典〉(The Wall Street Jubilee)。在股票領域裡「牛市」代表股市上漲,而「熊市」則代表下跌,畫作中一大群熊正在跳舞慶祝,就好像不用再為股票下跌而煩惱,為本來充滿著寓言氣質的畫作增添了諷刺的張力。

演出開始時,索貝爾即請所有觀眾閉上眼睛,想像由現時的飲食消費文化、由餐桌上的食物開始一路回想這些食物的來源,例如一道由魚製成的菜色,這條魚如何經由漁民捕獲、如何在海中生活、如何出生……想像人類如何由現代的食物供應鏈回到農耕時代,如何種植小麥或稻米,回到如何徒手捕捉昆蟲進食,如何由單細胞分裂出來,回溯到人類胎兒如何透過母親的羊水吸取養份,最終回到大自然的空氣、陽光和水份……觀眾被帶領經過一連串的想像之後張開眼睛,回到劇場中巨大的餐桌旁,此時「序」的部分結束,立即就開始「上半場」的互動環節。

相片來源:澳門藝術節Facebook專頁
相片來源:澳門藝術節Facebook專頁

互動環節主要是索貝爾詢問「餐桌席」的觀眾想吃什麼,然後他就像表演魔術般把不同的菜色或食材變出來。由開始時突然地「變」出來,然後就要經過泥土、種子及澆水等自然過程把玉米「變」出來,還有在白色餐桌布上好像挫開冰面後向冰下取出一條魚等等,模擬由各種自然環境中取得食材的過程。最後,「上半場」結束時索貝爾取出結帳本子給予觀眾,代表有如我們日常去餐廳的消費過程將要結束。

之後索貝爾就像日常的廚師般,在忙碌過後坐下來休息看手機,「中場過渡」的部分要開始了。索貝爾開始把之前留下來的各種食材一一吃掉,甚至把結帳本子裡的紙幣及手機都吃掉,總體氣氛開始改變,把「上半場」建立起來的輕鬆惹笑氛圍一掃而空。最後他把舞台中央巨大的白色桌布瞬間掀開,顯露出桌布之下深棕色的泥土,「下半場」要開始了。

相片來源:澳門藝術節Facebook專頁
相片來源:澳門藝術節Facebook專頁

燈光與音樂也突然改變了,把原來整潔的白色餐桌與室內的高級餐廳環境,突然轉變為遠古狩獵的野外場景。原始的牛群在泥土上奔馳,之後有小麥從泥土中生長出來,象徵人類開始步入農耕時代。然後索貝爾在泥土之下發現了石油,於是大量開發石油的建築設施陸續出現,還拿出了大量市鎮房子的模型,並請現場觀眾幫忙置放於泥土之上,之後還有模型貨車、火車等等,而索貝爾則以魔術手法催眠了一位現場觀眾,讓他不停地說出一些單詞,關於各種不同食物的名詞。由原始的食材名詞到後來越多越多不同的食品名詞,象徵了食物及連帶的食品加工業,其實一直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也暗示食物與文明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泥土中逐漸升起象徵現代建築的大廈,一幢比一幢高,在演出的結尾,索貝爾本人逐漸地躺進泥土之下,直到整個人被泥土活埋。

整個演出不禁讓我想起著名以色列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一書。作者在書中詳述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革命,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及科學革命,每一個「革命」即是一個巨大的範式轉移。認知革命即是人類透過語言的運用,掌握創造虛構事物的能力,語言除了能夠彼此分享資訊、交換八卦話題,更能創造出虛構的傳說、神話等等,讓人類可以更容易、更具彈性地互相合作,共同生活、形成部落;而農業革命則透過耕作技術的成長獲得更多小麥或稻米等主食,透過畜牧獲得肉類,讓總體人類數量增加,並透過耕地的運作發展出私有土地的概念,透過畜牧的圍欄發展出私人財產的概念,為人類後來的經濟活動奠定了概念基礎;科學革命則是人類發明了數學語言,讓全球科學家溝通沒有阻礙,讓全球人類智慧得以集中發展,讓人類傳統的心靈主宰(即宗教)讓位給科學精神,從此人類以科學的角度來解析自然現象,科學結合經濟概念之後,也就帶來了大航海時代、殖民主義、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等進程。

《人類大歷史》網上圖片
《人類大歷史》網上圖片。

不過,哈拉瑞並非盲目的樂觀主義者,他對於農業革命的批評也相當尖銳。農民的生活並不比之前以採集為生的採集者來得更快樂,由於人口增加,分配給每個人的資源也少了,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食小麥。他說:「這些遠古的農民也沒想到,母乳餵得少了、粥餵得多了,會讓孩子免疫力下降,而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傳染的溫床。他們也沒有預見,由於增加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實際上他們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災的威脅。這些農民更沒想到,豐收年他們糧倉滿滿,卻會引來盜賊和敵人,迫使他們得築起高牆,嚴加警戒。」充分表達出人類想要獲得穩定食物來源的渴望與崎嶇,表達出食物與文明及人類幸福感之間的拉扯。

在《美食》剛開始「序」的時候,索貝爾邀請觀眾想像自己身處當代餐廳消費文化裡的餐桌,一直回溯到遠古時代;而在「下半場」的時候,則透過泥土、牛形泥塑、建築模型、玩具車等具體物品,讓觀眾跟隨他的帶領,由遠古時代開始一直順著人類文明發展,直到當代的食品工業運作,呈現出一前一後的人類文明歷史想像;而索貝爾彷彿站在前後歷史的中間,作為一個引路人,串連起整個演出裡超過一萬年的歷史圖象,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反思飲食文化的冒險之旅,形式之簡潔,想象力之豐富,別樹一格。《美食》以充滿趣味的互動方式引發觀眾發掘議題深度,做到雅俗共賞,很適合澳門藝術節這類大眾化的節慶活動。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