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以史為鏡

現時本地不少學校使用內地出版社為澳門出版之繁體中文課本。
現時本地不少學校使用內地出版社為澳門出版之繁體中文課本。

被很多家長投訴已久的中文教材問題,終於得到了重視,教青局早前表示將於今年修改中文課程,相信這個消息會受到中文老師、家長及學生歡迎,亦使人相當期待。

另一邊廂,有人建議中國歷史課程加入更多愛國元素,這個想法不知大家又怎樣看待。筆者不是歷史專科,但也思考歷史的真正作用。在唐朝時期,魏徵是李世民的諫官,他的敢言直諫幫助李世民不少。相傳有一次,李世民正在玩弄鳥兒,魏徵忽然求見,與李世民討論國事,李世民只好把鳥兒藏起來,聽取魏徵的意見。有一天,魏徵死了,李世民為他作了文章,其中一句是「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這句說話說明歷史的作用,讓人知道歷代興盛及衰亡的道理。歷史不只有「好史」,亦有「壞事」;不只會記載統治者的豐功偉業,也會記錄他們的過失,作為後人的借鏡,做到前車可鑒的作用。然而,若我們學歷史只會學習歌功頌德,那麼便相當之片面,使我們不能對過去的事作一個全面的了解,以避免重複犯錯。

由教青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由教青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筆者雖然不是歷史專科,但大學時期也曾修讀中國通史等科目。當時有講師論述中國古代史官的情況,他們一是面對天險,一是面對人禍,若他們沒有將統治者做過的錯事如實記錄,上天可能會懲罰他們。但如果他們如實記錄的話,可能會受到統治者的威脅,向他們施壓甚至處死。所以作為史官,他們擔起很大的責任、壓力山大,而古代中國歷史通常由下一朝修訂上一朝的史料,所以受到統治者威脅的機會應不大,就只要對得住上天。

以歷史教材進行愛國教育並非完全不可行,不過如果是為了遷就愛國思想而篡改、刪除某些歷史,使學生只知道美好的一面,那麼就不能達到「以史為鏡」,便失去了它的意義。就像日本淡化侵華的歷史,引起中國及其他受害國家不滿。

國慶期間,板樟堂部分地段掛滿國旗。
國慶期間,板樟堂部分地段掛滿國旗。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統治者都不是完美的,他們總有一些過失,無論是處理事務上的過失,還是治理人民上的過失。這些過失若能如實記錄下來,就可成為我們的警惕,以避免犯錯。在中國近代史上,亦有很多錯誤的事情發生。除了外國的侵略外,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一些錯誤的事情,亦讓當時的國民受盡苦頭。這些歷史不能刪除,就像中國人不能忘記八年抗戰那樣。另一方面,有人建議在歷史中加入一些愛國人士的生平。雖然愛國人士有他們愛國的情操,但他們其他方面的言行表現也很重要。所以他們除了愛國外,也應該在其他方面有好的榜樣,才能成為值得學習的對象。

當然,教科書的編撰並非普通市民可以左右的事情。但如果能夠有勇氣,讓人全面了解過去的歷史,無論是美事或錯事,這樣才是負責任的教材。正如德國人並不忌諱二戰的歷史,正面對待他們侵略錯誤。如果我們只希望記著別國過去的錯失,而不想保留自己國家過去的錯失,這樣就應該學習德國人對歷史的正面回應。我們希望錯誤的歷史不會重演,這並不關乎國家是否有錢、科技是否發達,這是關乎管治者有沒有從歷史吸取教訓,亦在於他們能否勤政愛民。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如果能夠全面了解歷史,前景便會明亮,否則只有一片黑暗。

參考資料:

中文教材修訂

中國歷史教材錯誤

德國為二戰道歉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