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島嶼影誌」:李銳奮鏡頭下的時代記憶

李銳奮回顧展「島嶼影誌」會場

已故攝影家、藝術家李銳奮的大型作品回顧展「島嶼影誌:時代的超前記憶術」正在東方基金會展出,展期至6月29日。逾60件(組)作品,橫跨其留學法國時期及返澳後的創作,以鏡頭凝視城市在急速變遷中的樣貌,畫面滿載感性與人文關懷,訴說一個時代的記憶與情感。

在17日晚上的開幕儀式上,東方基金會駐澳代表Catarina Cottinelli表示,適逢東方基金會會址列入世遺20週年,今年也迎來一次整體翻新,會址重新開放後不止步於藝術活動,亦加強與社區的連結。李銳奮是一位與澳門息息相關的重要藝術家,作為建築翻新後的首場展覽,他的回顧展亦體現澳門豐沛的多元文化。

是次展覽由策展團隊林小雯、祖研良及李銳俊合作策劃,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主辦。林小雯指出李銳奮作品的意義,他是澳門當代攝影與實驗藝術的先驅,不僅深入探索影像美學,也對社會現實作出批判與反思。他邊走邊看,預料到城市將翻天覆地改變,在城市邊緣留下超前的紀錄。

在東方基金會典雅的會場內,展覽分為三部分展開:疏離中凝視、時間的肌理、島謠。林小雯分享道,用意在於區隔李銳奮作品的深層含意。

「疏離中凝視」展示他回澳後部分長片幅攝影創作,遊走於不同街區拍攝,亦有他留法時期對他城的觀察。令林小雯感受深刻的是,澳門人或不慣於觀看自己的城市,時而感到陌生,觀察李銳奮的作品可發現他時常保持一種自持與冷靜,這種對城市保持抽離的角度,影像基調是安靜的、富有深思的。

「時間的肌理」呈現藝術家更具社會關懷的面向,包括有他持續記錄馬場、荔枝碗、橫琴等地的影像。林小雯指,這部分展現李銳奮作為策劃人與教育者的面向。他以議題性策展喚起公眾關注,如長期記錄橫琴的發展變化,細緻且超前。展場亦置有他的隨筆、文章及畫作,從中可窺見他對環境變遷更立體的思考維度。

最後一個房間「島謠」則復刻李銳奮在2002年一組實驗影像裝置作品《綿綿不絕的海》,透過他的視角,從海上回望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澳門;以及李銳奮學生、策展人之一祖研良所創作、與其拍攝濕地系列隔空對話的裝置《數雀仔雀仔飛》。林小雯提到,關注保育議題亦是李銳奮的其中一個面向,透過再製裝置,希望能向觀眾傳遞影像中的韻律及話語。

林小雯憶述,作為本地策展人,意識到李銳奮對澳門攝影史、藝術發展均是非常重要的創作者。從有構思以來,到決定與團隊合作、推動該次展覽,一直是義無反顧去做,籌備歷經逾一年,反覆從海量作品中精挑細選今次展覽內容。

她亦指,李銳奮仍在世時是促進城市和藝術創作連結的重要推手。不論是本地或外地觀眾踏入展場,希望他們可透過其作品看到本地歷史文化動人的一面,扭轉人們對澳門的刻板印象,讓觀眾認識到小城不只追求消費和數字打卡,而是從藝術看到、反思城市及人文發展。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