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類固醇的錯

用透明藥盒裝好每天的份量,方便服用。

自今年二月,瑪麗醫院移植科的主診醫生更換過我的類固醇後,我的身體狀況每天在變化中,例如混身不自在,出現痛楚,食慾大減,無精打彩,對其他事情不感興趣,整個人不在狀態,有時甚至會煩躁。

事緣在移植手術後,醫生曾處方其中一種類固醇,讓我混合其他免疫抑制一起服用。類固醇又名腎上腺激素或稱皮質類固醇, 俗稱肥仔丸。醫學上認為類固醇除消炎外,效用跟免疫抑制劑差不多,同樣是預防移植後排斥,惟副作用比較多。大問題包括抵抗力減弱、易受感染,面貌變圓、身體肥胖,食慾增加、體重上升,減慢傷口癒合,骨骼系統受損,胃潰瘍,血糖和血壓上升,眼科病變等。小問題有虛弱,體重減輕,噁心想吐,肌肉疼痛,頭痛頭暈及疲倦。

就目前狀況來說,服用類固醇對我來說可能是一輩子的事,除非日後我的身體質素非常好,經評估後幾乎達到優秀級別,否則不能停服。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我在香港時結識的一位移植阿姨,是一位年近七十的退休公務員,聽說移植近十年,得到醫生允許後,她開始周遊列國,整個地球基本已遊覽了三分二國家,去年聽她說,疫症前已去過南美遊玩,後來因為疫症封關沒辦法出門,唯有留在香港,現在出入境暢通無阻,計劃今年前往非洲看動物大遷徙。在我來說,她的狀態已不是優秀級,而是神級!只需半年回醫院複診和取藥一次,藥單裡唯一藥物是免疫抑制劑,接著一年一次全身檢查,完!

像我每天睜開眼便吞六粒免疫抑制劑,外加一堆亂七八糟的藥,一天下來總共吃三十粒藥的日子,簡直天壤之別。我和她相比,程度應該是最貼近地面的地獄級,正在努力地往上爬。

說回類固醇,記得康復期剛開始時醫生處方了一款散裝的類固醇給我, 一直服用相安無事。到今年二月,醫生突然改用另一款類固醇,取藥時藥劑師告訴我:「對了,類固醇轉包裝而已,效果相同。」這次的處方藥有名有姓有包裝,感覺很安心。回家後服用新藥,除了有點苦,沒任何不妥。可是過了一星期,新用的類固醇其一副作用「食慾大增」開始起效,藥物導致我食慾超級旺盛,中午可以先幹掉1.5人份的飯量;到下午茶時段再接再厲,大吃大喝,持續到晚飯時間,那個時候飯量會少些,只吃一碗。母親笑說:「人家的下午茶純粹墊一墊肚子,都是優雅地吃片餅乾,喝杯茶而已。我們家吃了中午飯,下午茶再來碗麵才罷休!」

上邊是一直在用的散裝類固醇,下邊是包裝類固醇。

其實食量大增,自己亦察覺非常不妥。可惜今年四月再回瑪麗醫院複診,自己忘了告訴醫生有關類固醇的事,取藥時才發現又轉了類固醇,拿起藥袋仔細看看,怎麼又換回散裝類固醇?好吧,專科的事情我不懂,乖乖按醫囑吃藥好了。頭幾天同樣沒什麼感覺,兩、三天後,先是全身滾燙,量度體溫沒發燒,單純感覺很熱。接著沒有食慾,完全沒有想吃東西的意思。誰想到那些熱呀,食慾大減呀只是開始,再過幾天發展到全身酸痛,和上面提到的小問題裡,頭痛,疲倦,心律不正等一併出現。

讓我記起移植後首個星期,都出現過類似症狀,那時候相信已開始用類固醇,即使過了昏睡期,我仍然周身痛和發熱,感覺不自在。當時別說米飯,連米水也喝不下,直到過了五天隔離監護期,第六天母親可以穿上藍色防護衣進來看我,好說歹說才勉強嚥下些稀粥。

執筆的時候,我仍處適應期內,症狀在慢慢減退,在安然過渡中。事後我在想,醫生把類固醇換來換去是什麼一回事?最後我出的結論是,很大程度與第二次處方的包裝類固醇有關,應該是食慾太好導致血糖升高,醫生再把藥換回去。

坦白說有時候面對移植用藥,或因感染要留院等問題感到非常無奈,以前會難受,不開心,近年好像看開了。香港其中一位主診醫生說過:「術前我們不是討論過嗎,移植並非百分百痊癒,只是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讓你毋須繼續過透析日子而已。」腦裡每想起這一幕對話,深感這是代價,直到慢慢想開,逐漸釋懷,睡醒後又是美好的一天。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