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澳門失業率真的那麼低?  

三盞燈一帶時見執紙皮回收的市民。

近來本澳三大熱門話題分別是外僱、自殺和現金分享,最後一項已公佈發放日期,但前兩項仍在發酵。對外僱問題,開宗明義地說,筆者支持輸入外僱,在今日澳門的經濟模式和日常生活,其實也不容澳門人說不。不過必須有前提和底線,那就是堅持適度輸入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本地人優先,而非講一套做一套,甚至本末倒置。

正如經濟多元化一樣,中央要求的是經濟適度多元,而非盲目多元一盤散沙。同理,輸入外僱也要適度而非濫輸,作為負責任政府,這點理應不言而喻,不用民間三催四請。但萬萬想不到,澳門已回歸25年,「一國兩制」已過了一半,外僱原為新問題,但已變成老問題,依然未能解決,比房屋交通問題歷史更加悠久,而且還有越演越烈之勢,實在教澳門人非常失望。

工人同盟總會在在2017年發起五一遊行,表達訴求,而2019年的五一遊行似乎成為絕響。

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比較關心,皆因「五一」勾起太多集體回憶。作為本澳工運由盛而衰的見證者和研究者之一,筆者25年來見過幾許風雨。工運人士換了一代又一代,由青年到中年,如今多已步入老年,爭取的集體訴求依然未實現,其中一些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以往「五一」盛况不再,近年的情況有目共睹不必多言。

但有一點卻是25年不變,那就是大內宣。25年前,回歸後因失業率高達6%,外僱居高不下,觸發第一次大規模警民衝突,即「七二衝突」。翌日,政商界即火速佔領言論陣地,連日在傳媒大加撻伐。如今依然外弛內張,只不過和風細雨一點。「五一」前夕開始發表勞工局幫助就業成績,經濟學界紛紛支持外僱。但葫蘆裏依然換湯不換藥,新舊對照相映成趣。

無論過去或現在,相信理智的市民都不反對適度輸入外僱。(其實以人數比例而言稱為內僱更加貼切。)一刀切反對外僱者從來都只是很少數,何需勞師動眾如臨大敵,一派山雨欲來的特大事件一樣,反而令人忍俊不禁。

外僱和失業率之間,正如失業率和自殺率之間有沒有關係,肯定人言人殊,又會有一番口水戰。以本澳比較粗疏的統計數據很難一窺全豹,要說全無關係和絕對有關,都只能各走極端有失偏頗,只不過偏偏有人一廂情願言之鑿鑿。其源頭正是由於數據有意無意的空白,給有心人很大的操作空間借題發揮。

澳門半島新口岸一帶高樓。

以本澳居民今年首季失業率2.5%來看,對比香港的3.2%、台灣的3.35%,美國的4.2%,看似十分亮眼,然而別忘了還有隱性失業、就業不足很少受到關注。先不討論失業數據準不準確,但接觸的市民不論是應屆畢業生或中年人,都親身體會實際情況遠比數字來得觸目驚心,因為他們身邊都或多或少有親戚朋友失業或面臨失業,時間由月至年不等,這是筆者以前跟市民聊天未聽過的。這起碼已反映出本澳實際就業環境並不理想,未來政經環境也不容樂觀。

依據統計局就業調查數據,的確找不到失業與外僱之間直接關係,因為沒有兩者的權威調查數據。試參考去年官方第四季本澳居民失業原因百分比:私人或家庭理由45.3%,臨時性工作完結或合約完成15.4%,公司結業12.7%,不滿意工作條件12%,被解僱11.2%,其他3.5%。於是便有人演繹出兩者無甚關係,反而政府嚴控外僱效果明顯。

然而,只要客觀分析,這幾大項中到底有多少個案涉及外僱,因為並非真正的外僱與失業關係調查,表面看不出有直接關係。不能據此就說沒有什麼關係,至少不能排除隱藏在內的間接影響,這是有良知的人不應否認的客觀情況。

特別要注意上述臨時性工作、公司結業、不滿意工作條件、被解僱等原因,天知道外僱影響到底有多少?理論上可以排除的私人或家庭理由加上其他,約佔一半失業百分比,不能排除隱藏著因此而失業人士在內,數據應該是這樣解讀的。

統計局定期經官網公佈就業資料。(來源:統計局)

在筆者直接和間接了解的十八個街頭巷尾個案中,八成都或多或少談及外僱,當中有排外情緒的鳳毛麟角。因此就算從側面去理解統計局這些數字結合現實,從中也能找到外僱影響的蛛絲馬跡。所以哪怕影響多麼間接,整體基數已經不能視而不見了。

失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失業或半失業,家中若上有老下有小,又或有長期病患者,在收入不高、積蓄不多的情況下,若社會配套支援不到位,心中不安情緒或怨氣便會滋長蔓延。尤其是上述情况若超過一項,心理壓力實非有長期穩定工作者可輕易體會,長此下去精神便會出現問題。

經濟低迷加上面臨社會轉型歷史時期,外僱肯定不是失業的唯一因素。但在目前的職場環境下,卻是不可迴避的因素之一,哪怕這並非主要因素。只要能拆除一個次要炸彈,讓更多本地勞動力重返崗位,也是功德無量的好事。數據是死的,但人是生的,要如何理解情況,並不是坐在辦公室、不去接觸市民便能洞悉一切。

隨著本澳工業式微,慕拉士一帶的工廈不少轉用途。

正如失業率一項,本澳總體失業率2%,經常被一些人解讀為全民就業的亮麗成績,只能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書呆子。又以截至今年第一季數字有外僱18.3萬人,比2019年底削減了1.3萬人為例,這正是戴建業司長在立法會上看來滿意的成績表,就好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不妨先看看龍頭產業情況如何,今年本澳博企第一季外僱數字32,700人,比2019年少了5,900人,勞工局認為有交代了。微觀地看本澳酒店首季節假日入住率八成以上,但旅客人均在澳消費已跌至二千元以下,其中港客甚至人均消費低至九百元以下屢創新低,國內客消費也跌至第三位。當然旅客不一定在博企及其娛樂設施消費,但肯定是重要收入來源。尤其是新博彩專營合約中,非博彩元素必須比前增加的條款下,理應有較佳表現。可惜「五一」期間筆者在其中兩間走了一轉,只見商場食肆水靜鵝飛。在環球經濟不景加上整體消費模式已跟疫情前迥異的背景下,博企利潤下降而裁員,才是外僱減少的主因,但這不等於博企會還職於民。

路氹一帶的賭場及酒店設施。

以林宇滔議員接獲的投訴中,就有本地博企員工在無犯錯,亦無職業轉介的情況下無故被裁員;有博企把參與勞工局「就業+培訓專項計劃」的員工無理解僱;亦有博企不斷舉辦招聘會卻不聘用任何澳門人以博取外僱配額;也有市民多次到博企求職不果,要通過中介公司成為外僱補充,但也只能具備兼職身份。這些明顯不符合博彩專營合約中「維持本地員工就業穩定,以及創設條件促進本地員工向上流動」條款,為何政府沒有跟進處理?應起帶頭作用,佔大量外僱配額的博企尚且如此,數據與現實的反差多麼大可見一斑。

對數據的解讀自古以來都是學問,必須通過其他背景資料交叉對比,方能呈現真實面貌,否則只會是單向宣傳。正如本澳失業率看似在全球都相當亮麗,外僱比例亦非最高,可惜很多暗渡陳倉之處。許多高外僱仍保持低失業的地方如新加坡等有設定外僱比例,有完善的職場培訓和職業配對轉介,外僱也真的作為當地人補充,當地人就業可優先,非法勞工和過界勞工幾無立錐之地。充份落實依法聘請和精準助業,這就是差別所在,當局在運用和對比數據時,可否全面和公平一點?

來到最後從新聞中獲悉,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擬跟進勞工外僱政策,經財司會統籌跨部門成立促進就業協調組,亦聽說會設定外僱比例等等,忽然好像出現很多新氣象。今年首季本澳GDP出現負增長,賭收亦不及預期,經濟圈中卻紛紛聲稱正常調整。但在目前低迷的就業氛圍下,又要面對新一屆大學畢業生即將投身社會,加上年底衛星賭場或有結業的寒風(編者按:本周一公佈全部都結業),這些措施有沒有效,最遲明年春節前便揭曉,在此祝大家好運。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