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岑浩輝頒佈新措施以津貼鼓勵35歲以下青年到大灣區就業,社會對措施雖有讚有彈,仍被視為回應青年就業困難。那麼35歲以上的本地居民,大部分已有工作經驗,仍可能遇上被解僱、調職或被迫轉行,需要重新求職、投入職場。這批中壯年本地勞動力可能遇上怎樣的就業困難,正在面對什麼窘況?
本媒在官方與團體或企業合作的招聘會會場外訪問數名求職者。有市民從外國回流搵工,擁有多年廚師經驗卻必須轉行;亦有市民指自己尚未能退休,仍努力尋找全職工作,卻屢遇年齡歧視,搵工頻頻被拒。
受訪市民多表示自己已搵工數月至逾半年不等,但市況並不理想,即使投遞履歷也少有僱主約見。

疫後中年為市場主力 惟再求職年齡成掣肘
統計局最新今年(二〇二五)首季就業調查顯示,本地就業居民的年齡中位數是41.9歲,亦對應本地勞動力主要落在35至44歲組別,佔本地就業人口約30.4%(約8.54萬人)。
近期45歲以上的本地就業人口也不少,而45歲至54歲、55至64歲兩組的本地勞動力,分別佔整體21.5%(約6萬)及17.1%(約4.8萬),合共逾10萬人投身職場,佔整體38.6%。
對比疫情前二〇一九年首季,當時就業市場是25至34歲就業人口佔最多,(圖一)可見疫後勞動力更集中在中年群體。這批中壯年勞動力普遍擁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但隨著求職者的年紀越大,雖有豐富工作經驗,年齡卻成為致命傷。
有受訪者指出,較多兼職或全職工作列出要求「限50歲以下」、「限45歲以下」居民應徵,因年紀不符而放棄職缺,轉而尋求門檻更低的工作。他們亦可能面對技能錯配、行業轉型壓力、薪資下降等問題。

55歲以上失業率較疫前增
在失業情況方面,官方數據顯示現時有約4,100名35歲以上本地居民正在尋求新工作,佔整體本地失業人口逾5成,其中同樣以35歲至44歲組別最多,約1,900人,失業率為2.2%(同期本地失業率2.5%),而55歲以上失業率則較疫前增。
對比疫前二〇一九年同期,當時約3,900名35歲以上居民失業,人數減少200,而本地失業率是2.3%。(圖二)

對比各年齡分組的失業率可見,今年首季的55歲以上居民失業率較疫情前高,55至64歲是2.1%,65歲以上是1.8%。可見本澳就業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出現更多年長求職者。
酒店、飲食、博彩業 仍是求職主要方向
至於現時的澳門,甚麼行業吃香?
最新調查顯示,本地失業居民原本從事的行業以「酒店及飲食業」為多,居民失業後求職方向亦以「酒店及飲食業」或「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為主,該兩行業月入中位數分別為1.7萬和2.2萬澳門元(下同),均未達近期本地居民月入中位數2.15萬元。
從去年末(二〇二四)統計局所做的行業人力需求調查可見,職缺最多的行業是「酒店業」,逾兩千個空位,其他行業如「零售業」、「保安業」及「飲食業」等亦有逾千職缺。

調查亦提到,去年末酒店業空缺率有所上升,而僱員僱用率下跌,反映酒店業仍有較多職位空缺待填補。另一方面,飲食業的空缺率及僱員僱用率下跌, 反映飲食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有所放緩。
若求職者有意從事酒店業,有什麼必備條件?從調查可見,招聘要求較著重工作經驗、高中學歷及通曉普通話,六成以上要求要懂英文。
另外,現時最多本地居民就業的行業首位則是「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其次是「批發及零售業」,前者月均收入約2.2萬、後者約1.53萬元,薪資相距約4成。
就業不足者月收入僅六千多
暫未找到合適工作的市民,或會先打份兼職幫補家計。今年首季就業調查顯示,本地居民的就業不足率是1.6%,而在疫情前該數字甚少超過1%。(圖三)即使疫後就業不足情況有所改善,但仍可見本地就業形態改變,市民或需要一邊打幾份兼職一邊搵工。
最新的官方總體數據顯示, 35歲至64歲的就業不足人口共約3,100人,佔整體就業不足人口約66%,而近期最主要的就業不足原因是「未能找到其他工作」。本地就業不足人口的月收入僅約6,400元。
按行業分佈,「批發及零售業」及「建築業」的就業不足情況較為顯著,該兩行業的月入中位數則約1.7萬元及1.53萬元,遠低於本地月入中位數2.15萬元。

人到中年 搵工各樣愁
近年勞工局及各社團、博企均不時舉辦大型招聘會或求職配對會。在五月,就有澳娛、銀河、永利等各大博企招聘,亦有勞工局與工聯合辦的招聘會,職位涵蓋保安、超市理貨員等。然而,參加招聘會的本澳居民表示,中年求職多處處碰壁。
在勞工局及工聯一場招聘會場外,本媒記者遇到正在求職的林先生。他精神奕奕、體格矯健,拎著運動背包散發爽朗氣息,不說不知道,原來他已過60歲,正在尋求保安、管理員一類的職位。
林先生原是一位資歷深厚的廚師,通曉中西菜,具備逾45年的廚藝經驗,適逢幾個月前剛從德國回流,卻難在澳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廚房工作,轉而找管理員職位。「(搵工)梗係困難㗎啦,自己年紀大都係冇咩機會啦,佢哋都係搵啲後生。而且現在好多廚房(工)都係外判。(自己)做唔返廚房啦,想轉行搵吓保安,待遇夠食夠住就OK啦,無咩要求。」他得知,現在保安、管理員職位開出待遇也不過八千多元月薪。

由於本地各大酒店要求入職廚師有從事酒店廚房的經驗,林先生未曾在酒店團隊工作,而本地其他食肆都已具備常用的廚師團隊,對於打入本地廚業圈子、找一份廚師工作,林先生並不感樂觀。但他也曾嘗試,卻遇「烏龍」。
當時經勞工局轉介之下,林先生到一間泰國餐廳面試廚師,見完工卻被問「識唔識泰文」?他不忿道,若特定語言是必需條件,就應先在招聘資訊載明,見完工才講不是浪費雙方時間?甚至僱主會否以此為理由、聲稱請不到人要找外僱?事後,他到勞工局投訴,但亦無可奈何。「好多人都講,澳門人搵唔到嘢做,外僱太多。」

市民:求職市場年齡歧視明顯
另一位未透露姓名、同樣應徵保安的女士大呻,自己才過55歲,仍未到退休年紀、工作能力不俗,卻連一份管理員工作也頻頻被拒,已求職近一年。「以前仲有貴賓廳嘅時候,我喺入面做疊碼嘅,自由職業但我都有交稅㗎。頭腦轉數快、又有經驗,各方面都可以話係『中上』,而家,我已經將身段放得好低啦!」她如是說。
從講述求職經過,頃刻間這位女士開始大吐苦水。原來連兼職都不願意請50歲以上的員工,此前她亦面試幾份工作,包括學生宿舍管理員,也有服務員,全都被拒,訪談間更收到來電通知不錄用。她亦深知,自己身處的年代學習不夠全面,電腦技能、英文等都不夠年輕人好,這天也是她首次來勞工局招聘會碰運氣。「隨遇而安啦,有(錢)就大方啲使,冇就慳啲使。」
她表示,自己畢業後就做過幾年服務員,更懂得調酒,現在求職卻被指「不適合做服務員」,令她錯愕不已,直接去勞工局投訴該公司。雖然年紀大,工作選擇少,但要求不高,幾千元月薪的工作也「做住先」,惟連連受挫。在找全職期間,亦到賭場內做茶水兼職。「而家好多工種都外判,本地人要到外判公司搵兼職,外來的反而做全職!」
她又對求職市場上的年齡歧視忿忿不平,直言即使在香港,67歲阿姨都可以做酒樓茶水,自己才50多卻找不到工作,被斥年紀大。「澳門消費咁高,未退休唔使食飯呀?」

市民:招聘廣告一直登 卻無回音
剛獲得非永久居民身份證的蔡小姐,原在裝修公司從事出納財務工作多年,持有會計證照。因故離職後,由去年11月起正式搵相關工作,求職已逾半年,透過看報紙、在一戶通上投簡歷、網上寄電郵等求職,統統只獲「僱主不約見」回覆。
由於養家壓力大,蔡小姐焦頭爛額,唯有每日一直找,希望早日上岸。近期到博企內宴會廳打散工,時薪5、60元,維持日常開支。
她質疑許多招聘廣告都只有虛名,無心實際去請本地人工作,只著市民等通知,尤其她遇過的裝修建築公司許多如是。蔡小姐有感,比起疫情前,求職難度是倍級上升。

記者在另一場博企招聘會外遇見正在求職的張小姐,她剛過40歲,早前因身體不適離職後,想再重返職場卻見加倍困難。
張小姐在「炒散」同時物色心儀工作,已求職幾個月。除了先篩選必須輪更的工作外,她對求職心態開放,見過幾間大公司服務員、前台等職位,卻不被錄用。一戶通投完簡歷統統只回覆「不約見」。
即使比起大學生年長,但張小姐對自己能力有信心:「我識英文、有經驗、高中學歷,我覺得自己係OK㗎。」繼而她亦質疑,這些招聘廣告目的是要找到什麼人?會否也是「假招聘」?真相不得而知。
從年齡歧視到技能錯配,中壯年勞動力的求職之路充滿挑戰。面對就業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政府、企業與社會需共同努力,完善招聘透明度、提供技能培訓,並消除年齡限制,讓這群經驗豐富的勞動力重返職場,為澳門經濟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