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謀生

有市民在大型超市前收集紙皮。部分人會選擇以賣紙皮維生。

今年「五一」如同近五年來一樣,澳門沒有爭取勞權的遊行。在「五一」前夕,有民間團體向政府申請舉辦遊行,後因警方頻頻「關心」下取消,最後改為向特首遞信,促當局削減外僱數量、保障本地人就業。「五一」當日,一名市民在勞工局門口展示標語,要求政府正視外僱政策弊端,最後卻被警方以涉嫌違法帶到警局調查。

今日澳門人的就業訴求,政府能聽見嗎?

官方調查數據顯示,本地人失業率2.5%,略有升幅,但未超過3%。因此坊間有論調唱好,認為「未來就業環境仍向好」,有信心就業市場可穩步向前。

然而,就業實況一如統計數據般亮麗嗎?儘管政府多次承諾改善就業環境,卻似是難以重振社會信心,民間反響與當局的認知往往呈現兩極化。疫後,本地經濟未見好轉。內外環境低迷,外來勞動力競爭明顯,結構性失業等,莫不讓本地人難以安居樂業。自五月上旬以來,小城更是一再發生憾事,輕生事件不斷,社會氛圍越見悲觀。

社會一直有聲音反映,不少人拿著澳門身份證都只能做兼職。部分求職者、尤其是中年人,談及就業問題無不嘆息:中年就業如同等死。對僱主而言,應徵者的年齡、樣子及身材皆是評審標準,十八般武藝要樣樣皆精。求職屢屢碰壁,市民難免怨聲載道。

「就業就是最大民生!」這是社文司司長柯嵐代特首出席工聯所辦「五一勞動節大會」時高呼的口號,並指特首岑浩輝十分重視改善就業問題。

岑浩輝在列席立法會首次施政辦論時稱,政府「好關心」、亦清楚近四千年輕人在求職,會想辦法協助青年求職和失業居民本地再就業。又向年輕人喊話:要走出舒適圈、到大灣區就業,以津貼鼓勵青年大灣區工作。在鼓勵本地人才離澳覓前程的同時,又引進外地專才,可見當局的政治話語與施政方針,似是走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直選議員林宇滔直言,針對外僱政策,施政報告著墨太少,僅籠統提及「平衡勞資雙方利益」及「動態調控」外僱數量,未有具體削減外僱或設定比例措施,與社會期望背道而馳。政府握有調控外僱的「最大槓桿」,若不善用,其他就業措施皆難奏效。對此,經財司司長戴建業僅回覆,逾18萬外僱數字已比疫前低,而六大博企內中高管理層本地人佔九成,似是要以數字反駁就業難題。

在各方討論聲中,失業及就業不足的居民正承受無工可開的經濟壓力與心理負擔。反覆見工、被拒,謀生求職之旅有如「薛西弗斯的神話」——明知希望渺茫,仍需反覆嘗試。

當局須思考直面難解的就業問題,真切傾聽市民意見,同時有效調整外僱政策、推出符合市場所需的培訓,確保本地居民優先獲得就業機會,尤其是基層職位。不論改善民生或經濟,都應做出實效,切身聽到市民的聲音,不能讓施政淹沒在口號呼聲之中,一再無視市民的苦況。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