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賣車手,是就業困難時期澳門打工仔的避風港,這個新工種近年撐起了澳門的餐飲業,也撐起了數千家庭的生計。
隨著行業漸趨飽和,外賣車手們也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明樂就是這個龐大群體的縮影。有著大學學歷、地產經紀牌照的他,疫情前轉行成為外賣車手,近年他走上「斜槓」之路,並非愛自由,而是一個非常簡單樸素的理由:想賺更多錢,想要有一份讓家人過得安穩的收入。

放下身段 白領轉車手
明樂二〇一五年大學畢業後投身地產行業,之後為了尋求更穩定的收入,毅然轉職做外賣車手。回想做地產的四年時間,明樂坦言自己起步並不順遂,既要學習地產知識又要面對業績壓力,「中途很辛苦,磨練了兩年才開始有單開。」直至他開始熟悉地產業務,卻發現市場已近飽和,整個行業的成交額開始回落,加上佣金並非立即到賬,部分交易甚至要等一、兩年後才收到錢,令他萌生去意。
當時大學畢業、白領轉職做外賣仍未普遍,明樂在二〇一九年加入成為全職車手,為了養妻活兒他毫不介意放下身段。之後遇上疫情外賣需求激增、外送平台服務高速發展的黃金期,現在回頭看,明樂說儘管當時競爭也很激烈,但疫情期間的收入確是最好,「最辛苦是日曬雨淋,還有交通安全問題。」

自僱制推出 車手收入減
明樂表示,自己公司的工作量比其他平台多,原本收入也較高。自從前幾年推出「自僱員工」制度後,他和其他簽約員工的收入都受到影響,現在每日開工八個鐘、平均月入兩萬幾,「可能公司想控制成本,我們想跑的單、比較好做的單越來越少。」
簽約員工勝在有底薪、周休和年假,薪資是按每月單量提成,加上出勤等多項因素綜合計算;自僱者返工自由、無工時上限,有氣有力者可以一戰,但甚少職業保障。兩者同樣是多勞多得,有辣有唔辣。明樂說,若轉做自僱收入不穩定,因此寧願繼續選擇包薪制。但簽約員工似乎已沒有甚麼選擇權,就算再努力收入已「見頂」,迫使他再次走出舒適圈。
斜槓自媒體尋出路
才三十出頭的明樂對未來思考很多,認清外賣車手收入已不及從前,加上低技術、經驗單一,對日後發展其他事業幫助有限。兩年前他膽粗粗開始新的副業,在內地社交媒體經營自己的帳號,決心在陌生的自媒體世界闖一闖。他常在鏡頭前熱舞一番吸引流量,有時亦分享平日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網絡世界想將流量變現鈔,看似容易,實則一點也不簡單,明樂亦經歷過一番磨鍊和摸索。他說最初不停埋頭苦幹拍片、剪片,密集出片三個月後發現效果麻麻,之後他投放更多時間學習多媒體創作等新技能,放慢出片的速度,希望提升創作質量,慢慢累積粉絲數超過六千,近期他亦接到電單車品牌廣告。
窮則變,變則通。對於未來發展,明樂指目前仍會以外賣車手為主業,至於自媒體發展,會視自身能力、條件和機會,觀察能否做得更多。

網約車有得做?
政府近期「吹風」有可能修法在澳門引入網約車平台,對他而言會否又是另一條新出路?明樂認為,網約車跟外賣車手性質相同,行業入行門檻低,一旦開放相信很快吸引一批自僱者入行,僧多粥少,可能又會像外賣行業很快有一批人自動流失。對本身捱緊車租的的士司機或有車一族而言,網約車或有一定吸引力。考慮到汽車維修、油費和保險等成本,開網約車會否比他目前賺得更多?他暫時仍持觀望態度。
至於可曾想過重回地產行業?「減薪和沒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你覺得物業會升值嗎?我覺得很難。」明樂稱,現時澳門人多數考慮樓換樓,而非買多層新樓,加上澳門整體就業環境轉差,樓價跟工資不成正比,他不會考慮走回頭路。

不少人認為外賣車手易搵錢、好做,明樂直言,車手是失業者的避風港,但他不太贊成後生仔一畢業就入行,除非急住養家無得揀,「後生仔要Think Big,除了錢,還要想想這份工可以令自己獲得甚麼?想想人生規劃、最終想達到甚麼目標?」
「你想要人工高一些但無發展空間的工作,還是人工低一些卻有前景的工作?選前者將來可能好難再跳出去,只能活在勞動社會中不停被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