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核心環保議題少關注 陳俊明:澳門應更進取推動環保

新任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上(四)月發表首份施政方針。由環保局局長紮職至司長的他,就未來五年在推動本澳環保方面作出首個政治承諾。本澳環境教育導師、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回顧施政方針表示,其中在推動環保上欠缺新意,多數是舊議題。幾個重要的範疇如增加綠化、資源回收、增加物種多樣化、濕地保育等,未見有更進取的舉措。

陳俊明指,相較周邊地區如香港,澳門在限塑、減碳排放等方面仍很落後,需要在環保政策上更進取,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模範城市。「呢份(方針)啱啱合格,六十分合格。」

該份施政方針提出多項環保舉措,包括立法管制非道路移動污染源排放,淘汰高污染車輛,完善電動車充電網絡,開發公共空間應用光伏資源的潛力,改善能源結構等。

當局未來一年亦將推進廚餘減量回收,建設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改善社區資源回收網絡,同時繼續篩選建築廢料支持機場擴建。未來亦將進行多項工程,包括擴大再生水供應系統,推進填海A區再生水網及路環再生水站建設、改善污水處理設施等。

氹仔龍環葡韻濕地。

陳俊明:方針較著墨處理廚餘及應用光伏資源

陳俊明觀察指,方針較多著墨在處理有機廢棄物方面,亦提及有機廚餘處理設施,今屆政府任期內應能建設完成並運作,這是一大重點。當局亦表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工程已開展,並料在二〇二七年下半年完成。

另一個較新的內容是開發公共空間應用光伏資源的潛力,日後或能擴展太陽能利用,而其他環保內容都是「無乜新嘢」。

路氹一帶賭場酒店燈光璀璨,有時出現射光燈。

一招減排?陳俊明:只側重增電動車

行政當局近年鼓勵市民使用電動車,並視其為減排手段,但路上車輛數是只增無減。陳俊明觀察指,當局並未具體提出對策減少車輛數量,同時也要研究如何淘汰舊車。環保團體近年擔心,持續增加電動車會增加本地車量密度,而舊式碳排放的車輛一樣影響環境。上述問題今年的施政方針並沒有關注。

截至今年三月,本澳機動車輛總數為 252,523輛。在二〇二〇年至二〇二四年,本地車輛數量分別為 24.4萬至25.3萬輛,五年來的升幅由1.40%至0.52%不等。

陳俊明又指,方針亦未見提及政府部門怎樣減少碳排放,「令人有少少覺得佢唔係太有動力、決心去推動。」自己的團體曾建議行政當局監督部分政府部門能源效益,或要求每個部門每年提交能源效益指引並向社會公佈,如每年減多少電能消耗等。

陳俊明表示,本澳每逢大時大節,旅客增多、本地車排放增加,空氣差垃圾又多,市民及遊客都在忍受又悶又迫的環境。

擠牙膏式減塑 陳俊明:跟不上周邊地區

陳俊明亦非常關注政策的減塑政策,但似乎未有確實的推動時間表,亦不見進取,「可能今年又cut少一樣小小嘅塑膠產品。」當局近年在減塑規劃上如擠牙膏般,「我哋(政府)今年減住(膠)蓋先、但其實佢(當局)可以一次減晒很多嘢,我唔得㗎,(怕)下年冇嘢減 ,我(當局)要擠啲出嚟先,我下年再擠一啲,我有做嘢嘛 。」

這也許與新政府作風有關,不敢太進取,「(怕)可能做咗一啲其他方面嘅話會太大反響,可能譚司比較穩健少少。」

他又稱,現時限塑政策如限膠飲管、膠羹等,一來佔幅不大,二來效果不彰。環保團體期望看到當局可針對限制部分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塑膠器具,如限膠容器等。本澳外賣文化盛行,此類塑膠餐具的使用數量每年增加,量大且很多不能回收。但施政方針暫未提及類似措施。另外,其他如限制酒店提供樽裝水的問題亦沒有提出。現在香港酒店都不會再送樽裝水,澳門未見跟隨。

身為環保一分子,陳俊明坦言對此有些失望,當局限塑的步伐可以快些,一次過禁用塑膠容器,不少國家及地區已經完成此方面的工作,「(否則)澳門做唔到綠色示範城市。」

陳俊明指出,當局一直鼓勵市民使用電動車助減排,惟未見提出政策減少車輛。

陳俊明:生態島是隱憂

上一屆政府以建築廢料堆填區已達飽,以及提升處理建築廢料能力為由,計劃在黑沙龍爪角對開約一公里海域以建築廢料填海造島,即當局所稱的「生態島」,惟不少市民及環保團體反對該項目。

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期間,譚偉文表示,當局正開展研究和論證建設生態島,「計劃無停到。」

對此,陳俊明坦言,施政方針竟未提及對「生態島」有何替代方案,亦未提及更多的區域合作處理方式。在永續角度而言,「生態島」始終不可行,不是永久方向:「呢個係隱憂,我哋未來嘅海域、水污染,仲有整個生態會受影響,呢個係我哋未能夠去除嘅一個炸彈。」

若當局未儘早爭取時間尋求其他區域合作,只等時間過、而城中的建築廢料又持續增加。到時候議題已不再敏感,當局又沒有其他方案,市民迫於無奈只能硬食「生態島」。

「或者我係陰謀論,我希望政府而家真係做協調、與周邊地區合作,希望(處理廢料)可以唔使用到海。」為城市長遠發展,區域合作找到出路以及減少城中建築廢料才是必然、有共識的方向。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資料相片

多個重要議題未提及 陳俊明:方針剛剛合格

問到對本澳日後環保工作是否感樂觀?陳俊明則稱,從報告內容看到譚偉文在推進一些環保政策或措施,但不進取。「佢做緊嘢嘅,可能係慢火慢慢煮。有很多議題例如光污染、濕地保育,(方針)都冇講。」

他續稱,本澳濕地的雀鳥數量在持續減少,也是市民及環保團體擔心的事情,惟譚偉文卻沒有提及。有關如何保育濕地、保育瀕危鳥類、增加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環保團體均期望當局儘早詳細說明。

「睇大方向,佢(譚偉文)係一個很穩健嘅人,唔敢去突破,可能他係一個老公務員,知道做啲嘢交政績得嘅啦,唔需要一次過突出自己。總之我一直做緊事,你唔好話我無做嘢。但絕對唔係積極。」然而,其他地方在環保方面不斷進步,努力成為可持續發展城市,如香港近幾年也走得特別前,推動「藍天行動」、城市綠化等,都比澳門要快。澳門作為旅遊城市,「我哋要吸引人嘅喺質量上面、唔係數量,我哋唔係要贏遊客嘅人數,我哋要贏環境嘅質量。」

本澳每逢大時大節,旅客增多、本地車排放增加,空氣差垃圾又多,市民及遊客都在忍受又悶又迫的環境。對此困境,未來五年政府有何對策?陳俊明則稱未見到。

陳俊明又稱,旅客雖是本地其中一個大祝福,亦是大重擔,當局必須面對的一個核心環保議題就是如何鼓勵遊客與本地社會一同將城市變好,惟施政方針亦未提及,所以分數只是「合格」。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