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無論在家、課堂或社區,都是陳康妮實踐「人生減法」的領域。身兼多個身份的她受家人經歷、日本作家的啟發,創立澳門斷捨離學會,展開一趟有捨有得的旅程,以「斷捨離」理念啟發身邊人、市民思考消費價值,以及如何讓自己及所在的社區變得更好。
赴芬蘭瞭解「教育創新」 陳康妮醞釀三教育創新理念
陳康妮曾到愛爾蘭、澳洲留學,並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完成教育管理碩士學位,現已從事教師培訓二十八年,主要從事教師培訓、品德教育、價值觀教育以及教育創新等工作。
在芬蘭見識當地教育體系,瞭解「教育創新」,同時發現該地教育體系幸福感高,該次經歷啟發她和學生一同構思如何參與本地社區事務,解決社會問題。「斷捨離」正是她的教育創新理念之一。
這位人生導師又經營兩個教育創新點子——「澳門愛.生命讀書會」及「澳門愛.生命教師小組」。前者在二〇二四年八月設立,讓書友在讀書會內交換心得,捐書給需要的人;同月成立的後者讓教師分享教學心得,傾聽教師在教學期間的苦與樂。

斷捨離初衷 為父打造安全舒適的家
啟發陳康妮醞釀實踐「斷捨離」的契機是要照顧生病的父親。二〇一九年,原本硬朗的陳父突然病倒,對陳家造成巨大衝擊。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陳康妮意識到家中過多的物品不僅造成生活不便,也潛藏著安全隱患。
為了讓父親能在家中安全、舒適地生活,她開始思考如何改善居家環境。「如果爸爸喺屋企,需要推輪椅或者要照顧佢,有好多地方都係一個危險陷阱,我作為一個照顧者,應該諗點樣可以好好照顧爸爸,等佢唔好跌倒?」
在照顧父親與工作之間,心力交瘁的陳康妮偶然接觸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捨離》,被書中理念深深觸動。為了避免與家人「開戰」,她首先向自己的物件進行「斷捨離」。她笑道:「你可以斷捨離你自己嘅嘢,但係千萬唔好斷捨離你屋企嘅嘢,如果唔係嘅話一定會家變。」

斷捨離 不止是丟棄
在實行「斷捨離」的第一年,陳康妮處理了一千件個人物品,而書本及衣服成為她首要目標。然而,在見到其他教育人士分享其捨去的書,使她明白到原來「斷捨離」還有「共享」的概念及意涵。書籍在不同人手中發揮價值,形成知識共享的良性循環。重點不是為了囤積,也並非只著重物品的經濟價值,珍貴的是人們以什麼方式去使用物品。
意識到現時電子圖書館和電子書非常普遍,人們對實體書的需求已大幅降低,家中數百本書籍及大量教案便是她首個「斷捨離」目標:陳康妮將不需要的書籍贈送給其他老師,亦分享到網路社群及捐贈社福機構。在捨去書籍的過程中,陳康妮也見到其他教育界人士分享她捨去的書籍。
目前她家裡的書已從幾百本書,減少到約十本,「我自己係一個量化嘅人,所以我就會提醒自己呢個係人生減法嘅開始 。」

三年捨逾二千件物品 陳康妮:空間、時間、家人的愛皆比物質重要
回顧「斷捨離」的「戰績」,陳康妮在三年間總共捨棄約2,600件物品,包括大量書籍、衣服、鞋子。在捨棄的過程中亦讓她審視:消費是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亦思考人與物質的關係。
她笑指在接觸「斷捨離」前曾大量購買相同款式、顏色、尺寸的西裝外套,只因方便又不用熨燙,亦有不同類型鞋子,手袋更不少。家中的鞋有幾十雙,「我真係可以開鋪,嗰度有幾十對鞋,但原來我真係只著嗰幾對。」在接觸「斷捨離」後,就發現人類不需要換季,亦思考當時的自己為甚麼每逢換季見到大減價,就一定要買衣服。
當年為了讓爸爸換肝後可以在家裡住得舒服,身為照顧者的陳康妮決定減去個人物品,更方便爸爸生活,箇中價值觀就不同了。
她續稱,物質價值終究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己生活的空間、時間、以及家人的愛,才是最珍貴的,「我覺得呢個世界,空間係最貴的,自己係最貴嘅,親人嘅愛係最貴,物質(反而)唔係重要。」

從課堂到網絡社群 陳康妮與學生推廣「斷捨離」
自身經歷讓陳康妮開始推廣「斷捨離」概念,學生成為其實踐「人生減法」對象。在課室內設置共享桌,讓學生將久未使用的物品帶到課堂分享。結果學生的反應讓她感到震憾,因為學生帶來的衣物堆積如山,甚至觸及課室天花板。
此番場景讓陳康妮不得不向學生進行靈魂拷問:「點解可以買咁多嘢?」當然,學生亦好坦白:網購很方便,不知不覺就會多買衣物。在她引導下,學生亦開始反思消費習慣。大部分學生從中獲得啟發,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她又認為,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斷捨離」視為一種感恩、分享的行為,「能夠畀你(學生)斷捨離,係一個感恩,係一個福氣。」

從線上到線下 關懷弱勢
為了更好推廣「斷捨離」理念,陳康妮在二〇二〇年創立了社交平台群組「澳門斷捨離學會」,現已有逾三萬名群組成員。群組內除了她的學生、其他學校的中小幼教師、亦有弱勢群體,並透過共享平台獲取所需物資,以及處理自己的物品。
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陳康妮、學會成員及義工亦開始上門為長者提供「斷捨離」服務,至今已處理三十多個個案,並提供後續跟進和關懷、協助長者搬運物品服務。
從幫助有需要人士獲得物資,到助長者「斷捨離」,陳康妮認為這些工作有助自己進一步理解「斷捨離」的社會意義。現在該學會仍處於「深耕細作」的階段,未來將繼續在學校和社區推廣理念。
從家人出發,到對學生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陳康妮以「斷捨離」實踐「人生減法」,讓捨去的物品在不同生命間流轉,發揮最大的價值。
生命可以影響生命,「斷捨離」正是她為家人及社區帶來更多愛與意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