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不一樣的單親媽媽 相同的願望:孩子獨立自主(上篇) 

五月是母親節,不少媽媽都渴望子女的陪伴。漂洋過海來澳工作的媽媽,在這天只能隔著手機螢幕接受孩子的祝賀。

本澳不少外籍家傭半生漂泊,各處打工,只盼孩子及親人過得好。本媒記者與在澳工作多年的兩位單親媽媽——鄭愛玲(Murliyanti Cristin)及Cristina Barcelo,聊聊工作、生活以及日後計劃。

這份對孩子未來的期盼,無疑是她們共同的心聲。

已屆中年的愛玲有一名十九歲的兒子,正在找工作。回顧前半生,愛玲曾在香港工作一年,後在二〇一八年來澳。

愛玲是印尼華僑,父母在印尼出生,祖父來自潮汕一帶,家人主要講潮州話。她亦懂得多種語言,包括福建話、普通話、印尼語及英語,普通話則是她一九六四年前在印尼的中文學校所學。從婚姻、孩子、朋友到工作、閒餘時光,她多時以普通話侃侃而談,當講到婚姻及小孩,有時難掩落寞及憂心之情。

助外僱減壓,迎雁軒在天台設小小角落讓會員種植。

曾坐辦公室工作 為小孩離鄉做家傭

愛玲曾在當地的寫字樓工作多年,但一段失敗的婚姻讓她不得不離鄉背井。離婚後,前夫不肯支付贍養費,迫於無奈的愛玲選擇外出打工賺錢養家,首站是香港。「結婚並沒有那麼好,在兒子剛一歲後便跟老公分開。」

相對當地人,愛玲在三十歲才結婚,算是晚婚。當時的她仍希望出國工作,但家長擔心自己嫁不出,「爸媽會很擔心、好著急。我爸怕如果我出國工作,可能會三十多歲還不想結婚,所以叫我先結婚。」可惜愛玲與前夫緣份不長,不夠兩年便結束。「不是你的,大家都走不下去。」愛玲感慨道。

不幸婚姻如惡夢 愛玲:不後悔 過去便讓它過去

聊到沒能走到最後的婚姻,愛玲直言自己沒有後悔。「就像是一個惡夢,不要去後悔,過去便讓它過去,所以我常跟朋友及兒子講:過去就過去。」與前夫分開後,她靠自己生活、帶孩子。

然而,即使愛玲想離家鄉找工作亦不容易。小孩太小,不能交由父母照顧,她唯有在印尼老家工作,有時賺錢卻不夠買奶粉。愛玲看著兒子學會自己吃飯、洗澡,到懂得煮麵、炒飯,認為兒子已能夠照顧自己時,便決定外出找工作。

「在小孩六歲時我(開始)慢慢跟他講:我要出來工作、我要離開他,可能奶奶會照顧他。後來,他說OK,我就出來工作。」

鄭愛玲表示,研究菜式是自己喜好、開心事之一。

身在外無法照顧 惟求孩子平安

回憶小孩在讀書時遭受霸凌而變得怕上學,卻因身在外地無法顧及,愛玲言談間難掩愧疚與疼惜。

由於孩子從小胖胖的,長得高壯,愛玲便教導小孩不能打架或打別人,也不能還手。「我小孩在同齡夥伴中是最高、最胖的,所以有時候我怕他們小朋友吵架時,他打到他的朋友或別人的孩子……那時候我就跟他講,不能打架、不能打別人。」可能因這種教導及習慣,兒子任由朋友怎麼欺負都不還手,只是走開,這樣讓他不喜歡上學。

愛玲坦言當時不敢「說教」。在印尼有段時間常有小孩自我傷害,「我那時候最怕,因為我不敢去講什麼,怕(若)我罵他、一直叫他去上學,他受不了,會想不好的事情。」當聽到別人怪責自己沒有要求小孩上學時,愛玲則不理會。

「我只想我孩子平安,父母都是這樣。我離得很遠,不在他身邊,他有什麼痛苦都講不出來。(一旦)發生什麼事情,我也幫不了,因為我太遠了,平安是最重要的。」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愛玲也常叮囑兒子潔身自愛,不能染上毒品。「我跟孩子講:你跟朋友都要小心,不要碰毒品及藥物,(若染上)改不了,就是沒有辦法。」

只想兒子走出去看世界

目前愛玲的兒子十九歲,正在找工作。愛玲盼他能走出去看世界,或能在澳門找到一份工作,趁年輕在外闖蕩、努力工作存錢。如果存夠錢便可以在印尼做生意,若覺得在外國生活比較好,自己亦會支持。

「我跟我兒子講過,他要去到哪裡都可以。我不會要求他一直留在身邊,他可以到處找工作。小孩從小沒有爸爸,他沒有男性的學習榜樣,所以我比較希望他能走出門,去闖蕩。」

因受家人影響,愛玲的兒子也聽得懂潮州話和普通話,愛玲更希望他可以在澳門找到工作,找自己的方向、過自己的人生。「我跟兒子講過:因為我爸媽老了,兄弟每一個人都有家庭,若老人不在,兄弟都會分開……所以要靠自己了。」

在澳門工作多年的鄭愛玲近年常參加迎雁軒的活動,有時在中心的天台種植蔬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再愛好難

多年來,愛玲的生活總是圍繞著家人轉。問及有否打算再找伴侶?愛玲坦言,自己有想過,但意識到並非一個人的事,同時自己也是孩子的媽媽,則會想:這個男生會不會接受自己的孩子?

她又認為,有些印尼男人並不是很開放,會想非親生的。「我最怕男生不接受我的孩子,孩子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再結婚,好像放開手不理他。我一直都在想著為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再算。」

現在兒子終於成年,愛玲則稱,在澳找合適的伴侶好難。「你喜歡我,我喜歡你,便可以在一起生活。但有時候卻沒有未來的……我想要的卻就是一個家,所以很難找到。」

現時愛玲仍未想回印尼,而澳門是工作上較理想的地方,「如果還有能力打工,我就會在澳門打工。現在在印尼五十歲的女生若要找工作,都沒有人要。」

在澳找到個人的樂趣日常

愛玲的目前工作是照顧僱主一家人,包括煮飯、清潔等,而研究菜式亦是她喜好、開心事之一。問及最拿手的菜式,愛玲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特別厲害的,「我全部都厲害,就是看僱主喜歡吃什麼。」僱主則最喜歡自己煮的牛尾湯,包括用到黃薑的印尼版本。

她又稱,由於僱主的小朋友喜歡咖喱,便以不同國家出的咖喱做菜,「咖喱都有幾種, 印尼、泰國、日本都有咖喱,中國也有咖喱。」又因應僱主家中成員所喜歡菜式,儘可能做不同嘗試、配搭,「(研究做菜)好開心。」

除了研究菜式,愛玲也在放假時常到迎雁軒,在那裡遇到一班志趣相投的朋友。有時會參加知識座談會,也會參加廚藝、烘焙和語言等興趣培訓班;有時會和朋友聊天、運動。初到澳時,她希望認識印尼外僱,但事與願違。後來經朋友介紹到中心,便常參加各類活動,增長見識。

在中心的天台,有個小園子可以種菜,「有時我們會在這邊(天台)吃午餐或下午茶,每一個人帶些餅乾、蛋糕等, 然後我們在上面gathering、sharing food、聊天。」

由於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現僅接受現金或 Patreon 訂閱支持,感謝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