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下稱施政報告)提出多項與青年就業相關的措施。行政長官岑浩輝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中指出,青年群體中返澳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有限,「前進大灣區」是主要理想方案,「除咗(從事)旅遊博彩、公務員,咁點呢?唔一定啱佢做,佢亦一定想唔咁快脆放棄自己理想⋯⋯佢哋可以(去大灣區)闖下。」
青年是澳門的未來,由特區政府制訂的《青年政策》由公佈至今已逾十年,多種措施下,求職壓力的陰霾似乎不減反增。本媒匯整勞動市場、教育及政策措施相關數據,並訪談三位本地大學生,探究青年畢業生面臨怎樣的就業壓力,新屆政府的青年就業政策方向又能否帶來信心。

畢業即失業
網民常笑稱澳門「畢業即失業」,自嘲本身反映了高等教育畢業生的求職艱難。以《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13至35歲為青年的定義計算,二〇二四年末季,本澳青年的失業率達近4%,是疫情前(二〇一九年末季)同比1.2倍,求職狀態不佳。而將青年拆開兩組來看,應屆畢業生所在的16至24歲組別中,就業不足率(工作時數不足,多表示兼職或零工狀態)更是達到5.5%的歷史新高,比25至34歲組別,整整高出2.5倍。
若由畢業生學歷來看,具高等教育學歷的求職者失業率,更是由二〇二四年第二季以來就逐步上升,至二〇二五年第一季,足有3,700名「畢業生」仍是失業人士,當中兩成人至今未有第一份工作,滯留在教室與社會之間,進退兩難。

學成歸來做保安? 求職平台七成職位要求經驗 需求下跌僧多粥少
為何眾多本地青年人才沒有容身之處?一個可能原因,是本地的產業市場提供不了「一技之長」的發展空間。教青局《澳門高中畢業生升學調查簡報》指出,二〇二三至二〇二五年畢業的應屆生中,「衛生與福利」、「商業與經濟」、「人文社科與新聞學」是最常見的升學方向,均有一定專業導向。但對比統計局二〇二四末季報告,本地共16個行業的人力資源需求中,最缺人的是「保安服務」和「運輸倉儲和通訊業」。
翻查本澳主要求職平台,包括一戶通、HelloJobs及Job853,除一戶通提供更多博彩、工程相關職位外,招聘崗位亦多以沒有專業要求的零售、銷售為主。摩拳擦掌的畢業生,第一關就將被就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打倒。

即使幸運找到專業對口職位,符合聘請要求又是一道矗立難關。據統計局人力需求報告,二〇二四末季的所有空缺中,逾68%都要求「有工作經驗」,各企業的聘請態度相當謹慎。若實習經驗不獲計算在內,如HelloJobs全站近2,500個職位,只有約40個完全無需工作經驗,當中不少只要求中學學歷,不禁讓人懷疑學以致用只是傳說而已。

就算願意除下高等教育的「長衫」,有工就做,依然「僧多粥少」。報告亦顯示全澳職位空缺總數連年下滑,至二〇二四年只剩約9,000個;反觀根據教青局《澳門高中畢業生升學調查簡報》,升讀大專的人數由二〇二〇年就穩定按年上升,由資料估算①每年約有6,000人直接就業,即要六成以上的市場職位空缺都願招畢業生,才可能消化所有社會新人。能夠自由發展自身志向及能力,對這一世代,似乎是奢望。

身兼兩職 Ken:暑假將繼續實習充實自身
面臨畢業生求職「困獸鬥」,學生別無他法,只能為求保障未來職涯加倍努力。
就讀澳門大學的大三學生Ken,除了課業外,已有兩份相對固定的工作。即使如此,他仍然擔心自己的未來就業前景,「目前呢兩份(工)未可以提供到全職嘅工資俾我⋯⋯返嘅時數比較少,未來更希望搵一份full time嘅工作。」
為此,Ken在每個暑假都積極尋找實習,大一先是參加政府的青年善用餘暇計劃,後來再申請本地博企的實習崗位,至今已累積兩次實習經驗,今年也會繼續。
對於這類政府提供予青年求職前期的支持措施,如各類實習計劃等,Ken肯定其成效,「有呢啲實習當然非常好。」不過,Ken亦提到,政府應提高實習計劃篩選標準的透明度,並改善相關資訊的整合與宣傳。
就業焦慮沒有因為萬全準備而減少。Ken坦言會擔心自己在本地的競爭優勢不足,加上外僱數量多,「可能自己實力上不及人地之餘,人工要求仲低過你⋯⋯」只能儘量充實自己,樂觀期望隨著與內地進一步接軌,經濟與求職環境都會變好。

資料來源:使用對應平台提供的行業框架分類,彙整計算各行業下空缺數量。
數據截至2025年5月9日。

資料來源:使用對應平台提供的行業框架分類,彙整計算各行業下空缺數量。
數據截至2025年5月9日。

資料來源:使用對應平台提供的行業框架分類,彙整計算各行業下空缺數量。
數據截至2025年5月9日。
大灣區求職是靈丹妙藥?
然而,由新屆政府提出、作為青年政策主軸的「前進大灣區/深合區」,是否確實能改善青年求職處境?
以向大灣區指定企業就業者提供每月五千補貼的新措施為例,受訪的三名青年認可補貼能激勵求職動機,但機遇伴隨挑戰。「北上」地區行業雖多元,但巨大市場規模也帶來了缺乏人脈、與內地人才競爭、長途通勤等困難。當中,工資待遇問題最受青年關注,水平起碼要接近本澳居民收入中位數。

今年大四、正在北京就讀的應屆畢業生K,在內地做過多個不同行業實習,也曾回到澳門金融機構實習。問到若大灣區工作薪資不理想,K坦言會拒絕,自己底線薪酬是兩萬,「(這個金額)先至可以保障生活水平,所以我想根據呢個需求去搵。」
統計局第一季就業調查數據顯示,本地就業居民月入中位數為21,500澳門元,按季增1,000元,升幅4.9%。事實上,發表於去年的研究論文《澳門青年前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跨境就業的意願研究》指出了相同的青年期望水平。
惟現時大灣區的實際薪酬與本澳就業居民工作收入中位數有一定差距,以深圳、廣州、珠海三市為例,按廣東省統計局二〇二三年數據,當中私營單位平均月薪最高的深圳(約8,700人民幣),即使加上前述補貼計劃,折合也只得不足14,000澳門元。
同樣就讀於北京、商科大三年級的A也對補貼計劃興趣不大。對於大灣區求職,A直言自己更關心職涯發展,「我會更加考慮晉升空間」,單純的補貼對他就業影響不大。目前,A正一邊上課,一邊兼顧自己第四份實習。

「澳門未來」的不確定將來
對自己和未來職涯都有要求的青年,怎樣看澳門的未來?
傾向留在澳就業的Ken表示,自己實際上認為在澳門找工作不難,「如果你只係想三餐溫飽,搖奶茶都可以。」大家最擔心的,是找不到適合的、值回大學四年努力的工作。「大學四年係咪可以換到未來收益、做到想做嘅事⋯⋯大環境不確定、政策多變嘅時代下,最擔心就係未來嘅不確定性。」
對未來感到不確定的還有K,目前尚未決定就業地點,亦有保留繼續升學的打算。記者問到五年後的就業信心,他笑言這對澳門而言太遠,「而家嘅(澳門)社會,可能好多嘢嘅發展都比較暫時。」短期來說,在澳門工作是累積經驗的好方式,但論及長期就業、安居,「可能唔會諗住喺到做一世咁囉,因為佢(澳門)就係冇(多元的工作機會)。」

身經百戰的A已下定決心到香港發展,認為產業結構更契合自身專業,粵語文化也更親切。與其他人不同,A指自己對澳門未來就業明確感到樂觀,由更多本地青年有機會接觸內地資源,到政府新規劃中的大學城,「可以造就一啲市場」。
惟具體問及金融業的發展,A有點猶豫,指澳門市場始終規模較小,「我覺得而家澳門係努力改變⋯⋯但過程唔會好快。(金融的)學生,應該都會傾向係揀其他地方發展。」

資料來源:統計局各季共16個行業《人力資源需求及薪酬調查》,每年數據使用該行業同年內統計局有提供的最末期數據。
註釋:
- 每年進入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估計自教青局《澳門大專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統計報告》(2021及2022),各年回澳就業畢業生使用「報告內預計該年該屆畢業生總數*(畢業後計劃就業學生比率+會同時升學及就業學生比率)*準備於澳門就業的學生比率」,取兩屆數字平均值為6,1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