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4+4醫學博士項目計劃」  讀四年醫就成為醫生  有病敢讓他們醫嗎?

離島協和醫院

十多年前,特區政府決定興建離島醫院,於是有一批年輕人選擇了讀醫科,希望能在澳門自己的土地上舒展抱負。只是,花了澳門人好幾百億公帑建成的離島醫院,卻搖身一變成了協和醫院。特區政府只負責出錢,而協和則負責全權經營,醫療質素如何成效未知,但最直接的結果是因為協和自主經營,並無計劃大規模招聘澳門本地醫生,令大批正規醫科畢業的本地青年入職無路、報效無門。這是本地年輕的準醫生被狠狠地坑了一把,而澳門也嚴重浪費和挫折了這批珍貴的人才。若問高官們怎麼辦?他們大概率會叫這批人去大灣區那個「廣濶的天地」。但現實是,內地就業情況本就不佳,青年失業率高到國家統計局也停止了公佈,澳門的年青醫生轉戰大灣區真能跑贏內地動輒「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的年青醫生嗎?

大家都明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特區政府的重大任務,但若這種融合是以犧牲本地一代年輕人為代價的,那也算是相當沉重。而且,若委託他人經營醫院,真的能辦成一間在鄰近地區中超一流醫院還好說,否則,那是自討苦吃。說句不中聽的話,若政府所委託協和經營的醫院出個甚麼重大的醫療意外,導致一千幾百萬的賠償,你想這筆賠償會是從北京協和調過來?抑或由特區政府掏本地納稅人的公帑來支付?

澳門人可能少注意,協和醫學院自2019年起就開展了一個名為「4+4醫學博士項目計劃」(下稱4+4),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2023年就極力吹噓這個計劃,他說:「今年是我們首屆『4+4』醫學試點班的畢業年,『4+4』的啟動了中國醫學教育的一個新的起點,就是把醫學教育定位在研究生教育上。也就是說,醫學教育所招錄的是各個專科,不管是自然科學和技術,不管是人文學科與文化,不管是社會科學與方法,這樣的多學科背景的學生進入協和醫院。經過四年的醫學院的培養,四年對優秀學生的高強度培養,使他們成為醫生。由此的話,醫學就滙入了多學科的基因,他們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哲學,還是社會學、經濟學、法學,還是物理學、化學、數學,還是生物學的基因呢,都會在醫學獲得表達。因此『4+4』就是滙集了多學科背景的學生來在協和醫學院。這樣就具備一定的醫學教育條件或者說相對較好的醫學教育條件的醫學院來進行醫學教育,使他們成長為醫生。」

本來內地的醫學本科是五年,包括四年校内學習醫科的專門知識(醫學的專業課程特别多,52門課用四年時間來學都很緊凑)加一年醫院各科輪轉實習。在內地一個醫學本科生要當醫生,實際上還需要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方可執業。所以,醫學本科畢業生繼續讀研讀博,幾乎是必經之路。而協和卻創出這種「4+4」醫學博士計劃,實際在醫學專業的學習僅得四年時間,就成為一個醫生,好像有點兒嬉。你可以想像一個只讀四年醫的人,因為「醫學就滙入了多學科的基因」,他之前有文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或者法學的學士學位,到底對他的醫療水平會有甚麼助力?有了這些與醫科毫無關係的專業知識就可以有助於他/她成為一個有能力醫人的醫生嗎?若這樣都可以,以後醫科不如讀四年就夠,何必浪費八年時間來培養一個醫生?

剛好近期網上就有一個大紅人叫董襲瑩,就是協和「4+4」醫學博士的新產品,她的「4+4」的前四年就是在美國巴納德學院讀經濟,2019年回到中國參加了協和「4+4」醫學博士的計劃,短短四年就成了醫學博士,就算真係精英過目不忘,恐怕也不夠時間實習。正如內地一位主任醫師、博士導師曾向第一財經的記者表示:「總體來看,4年學出來的醫生大多都看不了病,醫學是要經驗累積的,你可以有天賦,但肯定離不開臨床積累的,光憑天賦也解决不了臨床的實際問題。」

這種「4+4」的速成醫生,你敢將條命交俾佢嗎?

特區政府委託協和營運離島醫院,據悉在本地招不到專科醫生。眾所週知,本地年輕人的醫學專業,大都是在內地院校完成,都是普通科醫生,面對專科醫生的招聘當然只能望門興歎。而協和在普通科醫生的招聘卻是名額極少,根本與整個醫院的規模不成比例。作為一所由特區政府耗巨資建成的醫院,即使交與協和營運,是否也應向更多正規醫科畢業的本地醫生打開大門,讓許多讀醫的澳門青年能有舒展抱負的機會?

離島協和醫院輕軌站

然而,協和在內地幾年來開辦的「4+4」計劃,也不知「培養」了多少這類只讀了四年醫就變成「醫生」的「俊彥」,他們會否在北京因為不受青睞,就派到澳門為澳門居民「服務」呢?想想都有點害怕。

特區政府作為協和醫院的「金主」,除了出錢之外,到底有否辦法確保協和派來澳門的醫生不會有這類「水貨」?否則,澳門人就只能靠夠「愛國愛澳」,要有「相信國家不會害我哋」的堅強信念,那即使真的遇到這類醫生,都只能相信「馬克思在天之靈係會保𧙗我哋嘅」,那才能心安理得。

銀行戶口暫時停用,收款限現金或請訂閱 Patreon。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