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 六四記憶只存續三十年?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1881

時間:2023年06月4日 11:11

今年是「六四事件」34週年。在澳門,大眾以什麼形式去認識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發生的事件?當歷史課本無處可尋、本地新聞報道越來越少,官方資料更是毫無記載。過去,小記也曾拿著課本去問歷史老師「什麼是六四」,而後遭拒絕回覆,但曾在小城車水馬龍一處見到六四圖片展——現場圖片、口述記載、受害者家屬悲憤交集的指控等等。此展亦是前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下稱民聯會)一直的堅持,直至2020年走完最後一程。

民聯會從1989年開始,為響應中國對民主的追求,以行動紀念及承傳八九民運精神,每逢六四舉辦「八九民運圖片資料展覽」及「六四燭光集會」,風雨不改一做就是超過三十年。

而今物換星移。民聯會在去年(2022)十月完成註銷登記手續,正式解散,帶著曾舉辦的每場紀念活動走進澳門人的歷史。「六四燭光集會」自2021年被終審法院定性為違法,再加上民聯會的解散,今後在小城再公開悼念六四,已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事。

前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在《政府公報》刊登的章程。

回溯到1989年春夏之交,澳門聲援北京學運的聲浪也達到高潮,當時約十萬人從大三巴出發遊行抗議。其後,民聯會成立,除了以行動回應該場運動,更望能推動澳門民主發展。此後,噴水池的「六四集會」便是這城市的一部分,亦成為部分澳門人的集體記憶。

然而,由「六四集會」被禁、2021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參選人被DQ事件,到民聯會的解散,莫不一一訴說小城變得不一樣。

2021年「六四燭光集會」被禁,而常舉行集會的議事亭前地則有爵士樂隊表演。其實,「六四集會」自1990年開始便在議事亭前地舉行,惟從1995年開始,長達9年時間,有青年團體申請於「六一兒童節」前後舉行慶祝活動。

1989~1999燭光與兒童笑聲同場

1989年成立的民聯會是當時澳門華人社會絕少有的追求民主自由新興團體,同時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之後,越來越多在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本澳年輕世代回澳,加上澳門進入政權交接的過渡期,民建聯除了紀念八九民運活動外,也致力推動澳門民主發展。此後,每年的「六四集會」人數維持在數百人,惟在1999年回歸當年人數甚至逼近破千。部分澳人在見證香港主權移交同時亦對未來感到憂慮,將情緒投射到「六四事件」對民主自由的訴求中,造就參與活動的人數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至1994年,「六四集會」一直在議事亭前地舉行。惟從1995年開始,學聯稱因慶祝六月一日兒童節,故在兒童節前後申請在議事亭前地設辦慶祝活動。故此,民聯會在1995年至2013年的六四紀念活動遷移至玫瑰堂前地舉辦,2014年後才重新成功申請回到議事亭前地。

噴水池的27周年紀念六四集會

噴水池的六四燭光。

2000~2009年:當燭光遇城市發展機遇

澳門回歸後,政府持續發展賭業及旅遊觀光業,社會整體經濟狀況逐漸好轉,迎來澳門發展時機。此時,民主與自由的課題似變得無關宏旨?

自從1999年在「六四集會」錄得近千參與人次,翌年(2000)「六四集會」的參與人數,回落到只有200人,而且這個數字維持了近十年。

一直為民聯會核心成員的前立法議員吳國昌、區錦新在受訪時亦多次強調,「六四燭光集會」參與人數是多或少,他們並不在意。在接受端傳媒訪問時,兩人認為「六四事件」對他們的人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歷史經歷,將所知道的真相帶給下一代是一種責任

據媒體報道,在2007年的「六四集會」,除了悼念受難者,吳國昌更聲明要求行政長官應開展諮詢,落實澳門民主政制發展;並希望全國人大設立專責調查機制調查事件,向人民及歷史交代。另外,據本媒2013年整理各年參與「六四集會」人數圖表,在2008年的集會,大會將當年發生的汶川地震罹難者與「六四事件」結合悼念,而當年的集會人數是歷年來最低,只有70人。

翌年(2009),「六四集會」參與人數則回升到300人左右。對比起香港每年在維園召開的「六四燭光集會」參與人數以萬計算,在澳門參與六四活動的人數比例的確較少,而每年六月這樣一個紀念實體活動,確實促進不少年輕人社會參與,亦有效但緩慢地累積本地人政治參與。

訂閱每月紙本
噴水池的27周年紀念六四集會(2016)

2016年,噴水池的27周年紀念六四集會

2010~2019重返噴水池 「離補」激發熱情近三千人參加 惟燭光轉而消減

澳門人參與「六四集會」的冷清景況,到2014年有了轉機。那一年五月,近兩萬澳門人為了反對「高官離任補償法案」(即「反離補」)集體上街,近七千人包圍立法會高呼要求官員「下台」,事件亦即促就了本澳公民社會的「光輝五月」。「反離補」觸發了澳門人關心時政的熱情。六月,民聯會表示,燭光再回到議事亭前地。那年集會人數達至歷年最高,有近三千人出席。

當年在澳門以外,台灣經歷「太陽花學運」,下半年香港也經歷了「雨傘運動」,種種運動亦促增本地居民的政治參與。

據端傳媒訪問,吳國昌當時認為「六四集會」參與人數大躍進,是同期港澳台社運高漲催生的現象。他又稱,網絡傳媒已興起,年輕人在外界的訊息往來間獲得共感,而當社運的發展情況「去到高潮的時候」,「澳門這些關注公共事務、公共議題(的人)就出來了。」

區錦新認為,「反離補」運動同為一種強大的推動力。「澳門人一向(對政治議題)是覺得很無力的,但『反離補』能夠發動這麼大規模的人出來之後,令到政府真的撤回法案,有些人覺得『原來我出來是有用的』。」

惟民聯會未料到,市民對社會議題的熱情急轉直下。翌年(2015)「六四集會」參與人數下跌約500人。直至2019年,六四30週年,民聯會發起的集會也只有300多人參與。有參與者表示不應忘記「六四事件」,必須為死難者討回公道。同年不久後,香港「反送中」爆發。

2019年「六四事件」三十周年,澳門悼念集會。

2016年,噴水池的27周年紀念六四集會。

2020~2023年:公開悼念不再 匿藏燭光被禁

隨著香港的政治環境日益複雜,小城的集會自由也受到影響。據報道,2019年8月有本澳市民在網上發起聲援香港、反對警暴的「噴水池原地默站」集會,惟集會預告遭治安警拒絕,最後解散。原計劃集會當日(19)治安警也以「為預防非法集會」為由,在議事亭前地加派警力巡邏,更有數名民眾因手袋有「反送中」貼紙而被扣查。

翌年(2020),民聯會30年來首次「六四集會」預告被拒。據報道,當年5月市政署以不符經「修正」審批准則為由,先批准、後取消每年六四前夕都會全澳巡迴展出的「八九民運圖片資料展覽」場地申請。當時市政署向區錦新解釋不批准原因為「明顯政治性活動非其批准範疇」;其後,治安警以防疫為由,不容許「六四燭光集會」在議事亭前地舉辦,民聯會其後向終審法院上訴被駁回。區錦新表示,雖尊重法院判決但認為理由牽強,又指集會權是法律保障的基本公民權利。

今年「六四」,即使沒有集會,警方仍派出多名警員在議事亭前地一帶巡邏。

2020年的「六四」,即使沒有集會,警方仍派出多名警員在議事亭前地一帶巡邏。

2020年的「六四集會」,民聯會表示將以線上形式舉行,6月4日當天,議事亭前地更有警力聚集,帶走並扣查數名手上展示「六四坦克人」圖象的市民。據民聯會Facebook,2020年在塔石廣場的圖片展覧是30多年來的最後一次。

翌年(2021)六四前夕,民聯會從4月開始向市政署申請共17個場地舉辦「八九民運圖片資料展覽」,全遭市政署以「已安排其他團體/機構進行活動」否決,區錦新表示對該局決定感失望並形容決定「滑稽」。事件引發有團體「澳門學生關注組聯盟」在網上召集市民在6月4日當天身穿黑衣、戴黑口罩,紀念六四。

同年5月25日民聯會正式收到警方批示,指出「六四集會」目的違反刑法典和行政程序法典,故不允許舉行。警方羅列一系列條文包括刑法典中涉及公開及詆毀、侵犯行使公共當局權力之法人、以及煽動以暴力變更已確立制度等。警方也指集會不能滿足防疫要求,要求大會清場。

終院判「六四集會」違法 區錦新反駁三十年來的「六四集會」「從來不存在違法

回應該批示,民聯會於5月27日向終院上訴。翌日(28)在記者會指出,「自1990年開始每年舉行的『六四燭光集會』,從來不存在違法問題。警方指集會違反的刑法典條文制訂於1995年,在法律未經修改的前提下,每年合法的集會突然被指違法,是荒誕無稽的指控,背離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

2021年6月3日終院公判民聯會敗訴,指民聯會援引「集會和示威」這項基本權利來掩飾和演出一場「經過精心策劃和深思熟慮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官方機構和實體的攻擊和詆毀,從而嚴重地踐踏中央人民政府的名譽、尊嚴、權威和聲望。」

對此判決,區錦新強調集會無違法,惟連續兩年集會以不同理由被禁止,意味著未來再公開舉行「六四集會」有很大困難。

2021年,紀念六四集會移師室舉行,網上同時直播。

其後,民聯會將2021年「六四燭光集會」移師室內,只會在Facebook上直播,也呼籲民眾以任何形式自行悼念六四。

去年(2022)六四前夕,吳國昌受訪時表示,將不會舉行任何形式的公開集會和展覽,亦憂慮再公開舉行可能導致參加者被無辜捲入困擾中,而6月4日當晚會在民聯會Facebook直播一支點燃的蠟燭,象徵在澳門即使政治環境如何改變,仍堅持「六四燭光不滅」。

2022六月四日夜晚,議事亭前地。

在2022年六四33週年當天,議事亭前地已沒有實體燭光集會,但現場疑似增加了不少便衣警察,甚至有警力對年輕人截查。同年10月,民聯會完成註銷登記程序,民聯會的公開六四紀念活動正式走入歷史。

當集體記憶被消減 35號⋯⋯遺忘?

今年六四前夕,前民聯會的Facebook專頁雖改名,但每日仍更新34年前的紀錄和現場影像,有如另類網上策展。無論是歷史或時事面向,三十年的「六四燭光集會」於部分市民,無疑是集體的記憶、亦是成長的印記。然而,當只能在室內隱約看見燭光,或是只能以「35號」呈現,難道將歷史遺忘,這只能是唯一結果?

或者如區錦新接受本媒訪問時所言,要記得六四的人自然不會忘記,只要資訊流通,市民便可尋找事實。當公開悼念被禁時,每人以自己方式來悼念事件,六四便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