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氹仔

111 疫靜封城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91822

時間:2022年08月6日 10:10

氹仔近二十年來的變化有目共睹。根據二〇二一年的澳門人口普查,氹仔中心區的人口已超過七萬五千人,成為本澳人口最多的統計分區;0.9平方公里的面積,佔澳門面積不足3%,卻聚居了澳門陸上人口的11.1%。年齡結構方面,氹仔中心區14歲或以下的人口約18.5%,15至64歲的佔七成以上,是年輕人口較多的區域之一。同時,氹仔也聚居了不少外來人口。據指,外地僱員主要居住在氹仔中心區(13.4%),而外地學生則分別主要居住在氹仔的大學及北安灣區(25.1%)、北安及大潭山區(22.5%),這兩區的人口亦分別增加1.24倍及1.21倍。

氹仔人口分佈

另邊廂,氹仔的海洋及小潭山區是全澳收入中位數最高、高等教育學歷比例最高的統計分區之一。據人口普查顯示,海洋及小潭山區就業人口的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三萬元,是全澳之冠(二〇二一年七月澳門整體就業人口的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56萬元)。該區人口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較其他分區為高,佔該區人口42.0%,是全澳數一數二。

當然,氹仔不只有這幾區。根據澳門城市總體規劃,這個昔日的海島現劃分如下:

  • 氹仔北區-1:新城C、D區
  • 氹仔北區-2:海洋及小潭山區、大學及北安灣區
  • 北安區:北安及大潭山區、新城E1及E2區
  • 氹仔中區-1:氹仔舊城及馬場區
  • 氹仔中區-2:氹仔中心區

其中新城C、D、E區同樣值得關注。根據新城規劃二〇一五年的第三階段諮詢文本,C、D、E區的面積合共1.63平方公里,總規劃人口為六萬人(兩萬個住宅單位)。C、D區「藉助內湖水道、公園、碼頭及水上設施,構建旅遊、康體活動的發展空間」;E區「結合鄰近海空口岸優勢,帶動文化創意、會展等產業」。當時亦提到,除主要公共設施(如學校、康體、衛生中心等)外,E區還將設大型基礎設施,即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等。而不論是A、B、C、D還是E區,都會有社區級的文化設施,即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表演場地等。

文本比較

五年後的澳門城市總體規劃(下稱「總規」),重點似乎有了點點的不一樣。根據二〇二〇年的總規諮詢文本,C、D、E區主要為「居住區」,其次是「商業區」,有一小部分是「公用設施區」。當年新城規劃被畫成「公用設施」的部分——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地——悄悄變成了黃色的「居住區」。其中北安區將「打造海空聯運的重要交通樞紐,提升北安區的『國際門戶形象』」,原打算設於這裡的「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等沒有再提,其他設施——包括文化設施——的人均比例指標亦未見總規提及。

根據總規,氹仔中區-1主要土地使用為「居住區及旅遊娛樂區」,氹仔中區-2會「持續優化區內公用設施配套及步行系統」、「建設宜居社區」。究竟氹仔這個人口密集、多元,功能眾多的社區,佈置設施的策略該是如何才能是居民安居樂業?這還需要更多討論。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