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還記得──老樹聚落文化地圖

108 古樹故事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86785

時間:2022年05月1日 11:11

澳門的古樹遍佈多區,其中有幾個主要聚落,與古蹟、古村一起見證着澳門歷史。

古樹還記得──老樹聚落文化地圖

1|「綠島」
青洲是澳門翻白葉古樹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澳門古樹樹種最多的區域之一。昔日青洲是一海島,因島上綠樹蒼翠,故名「青洲」。「青洲煙雨」曾入選「濠鏡十景」。附近的蓮峯廟則是澳門三大古廟之一。清朝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1839年巡視澳門,曾以蓮峯廟作為接見澳葡官員之場所。1849年澳督亞馬留被行刺於蓮峰廟附近。1889年澳葡當局於蓮峰廟附近填海成堤,使澳門半島與之相連。而現時青洲山上存有一修道院遺址,有近200年歷史。

2|唯一的一級古樹
澳門唯一一株樹齡逾五百年的古樹現位於望廈。這裡曾是澳門半島重要的古村之一。清朝時,村民趙氏父子高中舉人,成就「父子登科」的佳話。望廈的觀音古廟出現年份不詳,有說不早於1821年,但廟內的兩株海南蒲桃樹齡分別約510和490年(分別達國家一級及二級古樹樹齡標準),有可能樹比廟老。其雞蛋花古樹亦是澳門最老的雞蛋花樹,樹齡達290年。同樣古樹林立的普濟禪院(觀音堂)則是澳門三大古剎之一,也是中美《望廈條約》簽訂之處。曾是炮台的望廈山公園內亦有古樹數株。

3|最老的古榕樹
昔日海邊。馬交石山東端的「海角遊雲」名字源於1622年6月在澳門發生的葡荷戰役。由於該區有多位荷蘭軍士兵於戰死,故稱「海角遊魂」,後被稱為「海角遊雲」。1852年,澳葡政府為輔助望廈砲台加強防守,於該山上修建馬交石炮台。炮台曾於二戰期間遭美國飛機炸毁。山的東北麓有天后古廟, 有說建於1865年,是澳門半島唯一一座設於東部的廟宇。廟內栽有全澳最老的古榕樹,樹齡250年,有可能樹比廟老。

4|中西交流的見證
古樹種數與株數全澳數一數二的地方。白鴿巢因曾遍植葡萄牙商人引進的鳳凰木,故名「鳳凰山」。公園始建於1870年代,原是葡萄牙富商俾利喇之花園別墅,後曾租予英國東印度公司作收集植物用的苗圃。東印度公司亦積極將其認為有價值的中國植物帶到歐洲。毗鄰公園的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墳場,闢於1821年,原屬英國東印度公司管理。園內長眠的包括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首位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馬禮遜及其家人等等。此墓園也是本澳雞蛋花古樹最集中的地方。同樣栽有古樹的還有附近的沙梨頭土地廟——澳門最古老的土地廟。

5|炮台山上山下
澳門古炮台,創建於1617年,至1626年建成,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1623年至1740年間屬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的住所。山下的望德堂坊過去被稱為「進教圍」,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之處,也是今日被評定受保護的建築群。附近的聖味基墳場建於1854年,有多位名人長眠於此,包括澳葡將領美副將,澳門第一代賭王盧九的夫人及部分兒子,澳門華人領袖何賢等。毗鄰的「藍屋仔」則建於1941至1952年間,昔日是意大利建築師夏剛志(Oseo Acconi)的別墅,其作品包括九澳七苦聖母堂、愛都酒店壁畫等。

6|古花園的集中地
松山是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崗。19世紀下半葉,澳葡政府為改善環境,於主要道路、公園和山丘種樹。二龍喉公園部分地方曾用作苗圃。山上的「白頭墳場」栽有全澳樹齡最大的羅漢松古樹。墳場屬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的印度人的墓園,1829年經已存在。其教徒以經商為主,隨葡國人從印度來到澳門,後遷到香港。
而松山下的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及荷蘭園大馬路一帶曾有龍田古村。有指該村於18世紀甚至更早已有聚落。其中盧廉若公園於1904年開始修建,於1925年完成。園內栽有逾300歲、屬二級古樹的龍眼。一些古樹樹齡也逾200年,樹比園老,與花園共生。附近的得勝花園、華士古花園則建於19世紀末。1898年,政府為紀念華士古率領的艦隊抵達印度400週年,於澳門修築了一條全長500米,闊65米的林蔭大道,兩旁遍植假菩提樹,部分古樹至今仍屹立。如今林蔭道已不復存在,原址先後建成了學校、酒店和治安警察廳等建築物。而這兩座花園是這條「公共人行道」現存的綠地。

7|昔日的海邊花園
加思欄花園原址是1580年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1861年修道院原址拆遷,建成現今的加思欄兵營,原來的綠化區則成為對外開放的花園,當時可眺望海景。花園設計師蘇雅士(Matias Soares)後成為香港開埠初期園林種植的推手之一。1920年,花園前方開始填海。1935年,政府開闢加辣堂街,花園面積縮少,當年園內的音樂台亦拆卸,只保留綠化園地。旁邊的加思欄炮台則建於17世紀,曾附屬於聖方濟各修院。炮台原置大炮6門,炮火射程最遠可達氹仔島,為澳門東南方海防重地。

8|古樹在世遺
澳門歷史城區建築最集中的區域之一。種有古樹的例如有聖老楞佐堂前、聖若瑟修院、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等等。其中何東圖書館2002年擴建時,特別考慮了保留古樹。

9|全澳最老的朴樹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1622年建於炮台旁, 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逐步發展成今天之規模。栽有全澳最老的朴樹,樹齡超過250年。主教山是被評定受保護的場所,也是澳門第三高的山崗,與東望洋山相望,西南接媽閣山(澳門第二高山崗)。山下的媽閣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附近有多株古樹。另外,龍嵩正街至風順堂街、高樓街、媽閣街、媽閣斜巷的街道是昔日「基督城」的中心街道,即過去葡萄牙人來澳後最先落腳和聚居的地區,別具歷史價值,也是被評定所保護的場所。

10|「東南亞最美的海灣」
昔日海邊堤岸。聖地牙哥炮台建成於1629年,屬當時保護内港的一座重要屏障。炮台是澳門唯一一座由葡萄牙國王親自下令興建的炮台,而其管轄司令亦一直由葡萄牙國王任命,澳督無權過問,可見其地位之特殊。栽有澳門最老桑樹,樹齡逾300年。1981年,炮台被改建為聖地牙哥酒店,但酒店於2017年3月起暫停營業。
另外,嘉樂庇總督大橋至聖地牙哥炮台的海旁,現屬被評定受保護的場所。自19世紀以來,葡人在此興建了許多歐陸風格的建築物,並在馬路兩旁種植了大樹,令這裡被譽為東南亞風景最優美的海灣之一。由於近年來的填海工程,原有的海灣之外出現了新的土地和兩個人工湖。

古樹還記得──老樹聚落文化地圖

11|氹仔古村
卓家村等村落是氹仔歷史最悠久的聚落之一。昔日居民多以務農維生。1970至80年代,卓家村周圍及村內一些舊居、菜地被拆卸或改建,眾多建築工程嚴重影響生態水利,農務更困難,加上炮竹業式微,村民於是離開謀生。村內的關帝殿和天后宮是離島唯一一座連體廟宇。據民政總署2011至2012年的古樹普查,卓家村一帶有38棵古樹,包括當時全澳最老的龍眼樹,但因為私人土地及各樣原因,被載於2021年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上的古樹僅有13棵。

12|曾經的海邊
氹仔島原由觀音山、雞頸山和小潭山三個小島組成,位於東面的觀音山和雞頸山早期因泥沙淤積而連為大潭山,大潭山和小潭山也在19世紀初經人工填海工程而連接成今日氹仔島的風貌。古樹群一帶,正是昔日的海岸線。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於氹仔開業的益隆炮竹廠內種有一古樟樹,樹齡約260年,比炮竹廠更老。

13|往日的農場
栽有澳門最老的水翁古樹及唯一一株紅膠木古樹,樹齡分別超過120年及100年。石排灣郊野公園最早是天主教耶穌會管理的農莊,於1930年代建成,可見古樹樹齡比設施歷史更長。1940年代教會將此地用作培育孤兒,教導他們以農牧謀生。1962年起由海外省農林研究委員會管理,至1976年由澳門農林廳接管,並於1985年5月28日由葡國總統恩尼斯揭幕,成為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公園內的澳門大熊貓館及資訊中心亦在2011年正式開放。

14|古老的海岸線
此區多年以來未被填海。由於位於海邊,昔日村民大多以漁業為主。馬忌士前地豎立著一座戰勝海盜紀念碑,見證着路環因海盜而觸發的「路環慘案」。村內曾駐有葡兵。船廠於上世紀50年代於荔枝碗逐漸出現,後形成片區。荔枝碗最後一艘船約於2006年完成。2017年初,政府宣佈清拆船廠,但民間出現反對聲音。2018年末,荔枝碗船廠片區被評定為所保護場所。

15|靠海的古村
黑沙是路環另一古村,早期居民以漁、農為業,祭拜洪聖大王,以祈求出海平安。村中的大王廟有百年歷史,而「大王誕」於2020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16|客家與古村
九澳是昔日古村。有指澳門開埠前,九澳已有常住人口,是一些做生意的外國人。後來九澳村聚居了祖籍廣東省梅縣的客家人,也開始發展了客家人獨特的客家文化,例如吃盆菜。據一些口述歷史指,九澳村居民昔日在海灣一帶居住,以漁、農過活,及後遷到偏內陸地方。

17|聖母的村落
九澳聖母村源於澳葡政府1885年在此地增設痲瘋院舍。1963年,在此服務的意大利神父胡子義與院友議決將之正名為「聖母村」。聖母村後於80年代關閉,是最後一所關閉、澳門現時僅存的痲瘋病院遺址。資料顯示,村內有撥出土地讓院民耕種,所得收入撥歸院民所有。村內現存的古樹有龍眼、桑樹等。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