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失樂園——海洋環境日差 海豚窮途

102 博彩「賭」未來? 紙本月刊

文:阿綠

網址:https://aamacau.com/?p=81794

時間:2021年11月26日 16:16

2021年上半年,澳門水域先後出現了4具海豚屍體,其中兩條屬中華白海豚,兩具屬江豚,而1月於澳門機場跑道附近發現的,更屬一條年幼的中華白海豚。2020年,澳門也於岸邊先後發現共7具的海/江豚屍體,可見海洋生態環境實在堪憂。澳門科學館於8月下旬於線上舉行了「我們身邊有白海豚?——『白海豚失樂園』紀錄片暨導演及前線觀察員分享會」。筆者也有參加,謹此與大家分享部分片段。

海事及水務局把江豚屍體拖回岸邊。新聞局相片

海上活動頻繁 
人類與海豚競爭海洋空間

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由年輕的香港導演黃遂心(Daphne Wong)執導。《白海豚失樂園》是她2018年的畢業作品。該片跟隨研究人員出海,了解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並透過訪問研究員、保育團體及漁民等,剖析中華白海豚的困境,揭示了無止境的近岸發展導致海豚及其棲息地受到傷害。

紀錄片提到,為海豚而言,各片海域都各有用途,例如有的是生育區,有的是覓食區,有的則是移動走廊,像主幹道般供牠們由一區游到另一區。這些海域若不能再供牠們使用,將為其生存帶來嚴重問題。例如港珠澳大橋、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簡稱「三跑」)等工程陸續進行,便為海豚的棲息地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海豚失樂園》指出,港珠澳大橋香港段貫穿了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片中受訪的香港鯨豚專家洪家耀表示,當時港珠澳大橋的相關填海工程一開始,海豚在大嶼山東北的出沒忽然大幅減少,可見工程非常影響海豚在那裡的棲息。研究員麥希汶也表示,「三跑」的填海位置也正是海豚的移動走廊,可以預想,將來填海完成後,海豚將難以再經此由大嶼山西面進入東北面。

同時,香港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大大小小的貨櫃船、高速船每日均在這海港往來穿梭。《白海豚失樂園》指,1988年因要興建赤鱲角機場,屯門與大嶼山的海路變得狹窄,令船隻自此更密集地出現在海豚的棲息地。據紀錄片介紹,研究人員會透過在水底放置儀器,了解海豚一日24小時的活動模式,並發現海豚會在晚上在某些區域特別活躍。這補足了一些日間觀察的盲點,例如以往在日間觀察時,會以為某些區域沒有海豚活動,但其實海豚只是選擇在晚間才在這些棲息地出現,意味着晚上的人為活動及船隻仍會對該區的海豚造成影響。

紀錄片中,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代表提到,據他們了解,曾探測到每15分鐘便有數架高速船經過海豚出沒的地方,而且聲浪頗大。據其儀器的探測,曾試過高速船和海豚同時出現,而海豚當時正在用餐。當船經過時,海豚會立即暫停,待船離開了,才再繼續用餐。鯨豚專家洪家耀也提到,高速船會對海豚構成嚴重的滋擾,除有機會撞傷甚至撞死海豚,也會迫牠們離開自己喜歡的覓食環境,高速船發出的高頻噪音也與海豚的聲音相似,聲音重疊會令海豚的導航、覓食、溝通有很大影響。

澳門近年屢屢發現海豚屍體,海洋情況令人憂慮。(資料圖片)

今年1月,澳門近機場跑道附近發現一具幼年中華白海豚屍體。(新聞局相片)

海洋污染嚴重 
海豚生存壓力大

同時,珠江口的水質污染越來越嚴重,不少海產也受到污染,而中華白海豚位處這水域的食物鏈頂層,意味着大量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也容易透過食物在海豚的體內團積。紀錄片指出,這些污染物和重金屬可以損害海豚的神經、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海豚媽媽在哺乳期間也會把毒素轉移到幼豚身上,由於幼豚的免疫力較弱,會容易因此夭折。

事實上,中華白海豚的數目正不斷下降。有指,中華白海豚平均每日出沒在香港水域的數量,由2003年的188條,急降至2017年的47條,跌幅高達75%。另外有報道也指,根據香港漁護署監察報告,估計在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間在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只剩下32條。

在《白海豚失樂園》中,洪家耀指,在香港海域中,海豚BB的存活率低,曾見過有海豚媽媽捨不得孩子,彷彿接受不了牠死了的事實般,不斷用自己的身體嘗試把海豚BB捧上水面。而面對生存壓力、糧食減少等情況,海豚的出生率或正下降,整體數量也在減少。

今年6月,澳門黑沙水上活動中心附近水域再發現一具中華白海豚屍體,是今年發現的第二具中華白海豚屍體。(新聞局相片)

破壞太密太快 保育太慢太少

紀錄片播放後,澳門科學館亦邀請了導演黃遂心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代表麥希汶分享拍攝過程的經歷,以及在港澳進行保育的困難與心得。麥希汶形容,「破壞來得太密太快,保育來得太慢太少。」她分享,現時香港的海域雖然設有生態保護區,但因為附近海域有工程,令保護區的作用不大,希望政府可以把零散的保育區連成較大的片區,加強效果。

她又提到,聯合國曾提出希望在2020年,各地可有10%的海域被劃為保護區,但目前香港只有2.5%的水域屬此範圍,與10%這目標仍有一大距離。而聯合國的下一個目標是30%的水域,意味着香港仍要加倍努力。

至於高速船能否改道,麥希汶坦言,做好空間規劃確有助避免人類活動與海洋動物之間的衝突,但改變航道需要政府部門做更多的工作,唯有公眾努力表達訴求,才能使政府積極推動,才有機會促使改變發生。她又指,因為疫情,往來澳門和香港的客運高速船停航多時,發現往日高速船的位置現在有更多海豚使用,彷彿海豚重新回到牠們的家。但她也補充,不論是科研上或保育上,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證實這點。

至於澳門,麥希汶指她們的研究未有包括澳門水域。由於中華白海豚活躍於珠江口,所以內地一些研究所也有跟進澳門附近水域,但就她所知,澳門本身的水域研究較少或透明度不高。她認為,公開研究數據有助市民一起認真討論如何保護澳門的水域。而澳門的環保力度能否變得更強,市民的發聲非常重要。如普遍市民能向政府表示很緊張環境,政府便會知道希望保護海洋的不只是一少撮人,會更積極地去推動,「所以我們要多為海洋生物發聲。」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