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不曾遺忘城市:幾本關於我們和植物的繪本

100 守在瘟疫蔓延時 紙本月刊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78764

時間:2021年09月2日 11:11

植物的頑強生命,想必最都市化地區的人類也不會陌生:水泥地板的裂縫、老房子斑駁的牆壁、台階正下方腳難以企及的位置——沒有什麼植物到不了的地方;如果有廢墟更好,那裡會長成一片小樹林;就連最現代化最氣派的大廈的大堂,人類通常也不會忘記放幾盆植物妝點,給冷冰冰的現代化一點令人愜意的生命力。

對這不會投訴的安靜鄰居,人類基本上採用的態度是很隨性而矛盾的:喜歡但也輕視,喜歡到城市的街道要有行道樹、沒有植物不叫公園;輕視呢,只要有需要,植物的生命要向所有的發展項目讓步。當然,這種態度在緩慢的轉變中,慢慢我們發現:原來老樹會照顧它地盤上的年輕樹木;一棵樹木不只是一棵樹木,也是一個小小的生態圈;原生的植物和外來的種類在生態上有著不同的影響;自己種菜可以減少碳排放……

知識的累積,帶來新的思考,我們看待植物的美學,也在悄悄改變。城市在這樣的改變中,逐漸形塑,未來城市的樣貌,會往更加植物友善的方向嗎?我們一起走進幾本繪本的世界裡,一起想像。

想像的居所:《長滿樹的大樓》

霧霾天,不能出門的小女孩,在家裡發呆,肢體受到限制但想像力可以自由馳騁,她開始為自己建造一個嚮往的居所。建造圖中這座美麗的大樓,底部是兩個互相倒轉的靴子,這裡面住的都是植物,靴子之間的空隙讓大樓不會是「屏風樓」。一個平台隔開植物和人的房間,五層磚房的上方是一個收容流浪貓狗的平台,再上去則是游泳池,還有草莓和蘑菇造型的餐廳。整座大樓的牆面都長滿了植物,令整座大樓充滿生機,設計好玩得讓人真想親自住進去。

由韓國繪本作家尹康美所帶來的《長滿樹的大樓》,給了我們一個和植物共生的未來城市圖景。在灰暗的現實中,安撫了小女孩,和看書的讀者們。雖然是想像的世界,但非常動人。改變,不就是源於想像嗎?

《長滿樹的大樓》 。

《長滿樹的大樓》 。

我童年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腦袋裡構思一個水上的城市,所有人都生活在船屋裡,大家要出門,就划船,不管是上學、買東西、找朋友玩,都是。我常常會在無聊的時候去想像,這個水上城市給了當時和父母分開住在鄉下祖父母家裡,常常有種寂寞感的我非常大的樂趣。後來長大,慢慢知道原來巴夭人就住在海上,出入都是游泳和划船,也知道了居住地海拔很低的荷蘭人會有船屋的社區,甚至未來海平面上升,很多專家提出了漂浮社區的概念。

樹屋,也是世界上很多兒童嚮往的居所,有的人,幸運的在家後院的一棵樹上,有個小小樹屋,但更多的樹屋是存在於想像的世界裡,它可以是巨大如泰山所居住的原始森林大樹屋、也可以是佩佩豬和喬治扮家家酒的小樹屋,對居所的想像,成為很多孩童成長的源泉。

實踐的力量:《奇妙的花園》

在紐約曼哈頓的西邊,有一段高架鐵路,在上世界八十年代荒廢之後,逐漸被人遺忘。發展的腳步下,人們決定要拆除它。但是有兩位年輕人,看到廢棄的鐵道上,竟是野花和樹木的樂園。兩位年輕人被深深打動,於是成立了「高架之友」,開始保育這段鐵道的行動。透過各種專題報導、創意活動,「高架之友」逐漸扭轉了這段鐵軌的命運,如今,它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街頭,依然屹立,花草樹木仍然欣欣向榮,讓人們在混凝土的高處也能擁有親近自然之處。

《奇妙的花園》 。

《奇妙的花園》 。

受到這段歷史的激勵,插畫家彼得.布朗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座城市決定完全跟大自然合作,會怎麼樣?那座城市要如何改變?從哪裡開始呢?」最終成就了他這本繪本《奇妙的花園》。

故事帶著奇幻的色彩。居住在一個灰暗的工業城市的小男孩,每日不放棄散步。有一日,他發現了一座廢棄鐵道暗暗的樓梯,於是它認識了鐵道上野花的可愛,開始去照顧它們。不懂種植的他對著植物唱歌,還好,至少他還是知道要澆水。植物們受到了照顧,有了神奇力量,它們主動出發、慢慢向前蔓延。最初是鐵道上,慢慢的,植物們還爬到了鐵道下。人們受到了鼓勵,也加入園丁的行列,最終灰暗的城市變得綠意盎然。

在歷史故事的背景下,我們覺得這個故事並不誇張。個人的力量去影響社區、再到改變一座建築的命運,直到影響整個城市的未來樣貌,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關鍵就是,你是否像書中的小男孩一樣,在灰暗的城市中,仍不放棄散步,和發現。

植物圖鑑:《From tiny seeds…》

想像的世界,如果要促成改變,最終應當有知識的加盟。

關於植物如何傳播種子的繪本《From tiny seeds…》是一本十分特別的知識性繪本,原文是法文。插畫師 Émilie Vast非常擅長畫植物,也出過其他關於植物的繪本。她畫下的植物工整、對稱、簡潔,和數學的美感非常接近。

《From tiny seeds…》 。

《From tiny seeds…》 。

這本繪本把種子的傳播方式分為:飛行、爬行、掉落、勾掛、被吃掉、彈射、被掩埋、漂流、行走、被栽種。作者沒有用科學的分類名字(不過書後面附有學名), 而是採用了更視覺化的文字,名字本身就呈現出傳播的細節。這本書的圖像,總體十分安靜,動態的部份則由虛線表示,又是十分數學的一個細節。我們來看看「被吃掉」這個部份,書中畫的植物是接骨木漿果和藍莓,這些有著美好味道的果實,當然命運是「被吃掉」。但植物不會傻傻被吃掉,它們讓自己被吃掉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傳播自己的子孫後代。Émilie Vast畫被吃掉的過程實在太有趣,她把果實進入動物體內的旅程用虛線畫出來,呈現出一個動態的過程,讀者也會在觀看的瞬間,明白植物的心機。

新的知識繪本也帶來新的視野,記得讀書時期學習生物的這個部份,有人類參與的「行走」和「被栽種」還沒有加入到傳播方式裡,但是現在的研究表明,由人類帶來的物種大遷徙,比任何自然的力量都要大許多。所以在書的最後,人類栽種的過程被畫了出來,並用地圖和文字展示了植物如何從原生的地方到了世界各地,令人類的影響力十分有力的展現出來。

兒童哲學:《小積的花園》

喜愛植物、卻受不了植物帶來的小昆蟲;行道樹帶來的綠蔭實在太讚,不過樹根佔據行人道的空間。我們對待植物有著矛盾的態度,該如何與兒童探討和植物的關係呢?

讓我們走進小積的花園。花園裡有很多居民,小積是其中之一,大家一開始都過著平靜的生活。鼴鼠、田鼠、地精、蚯蚓、螞蟻有著各自的腳步,鼴鼠和田鼠一家擬人化的房間尤其吸引,可以看到裡面有趣的日常。小積呢?花園以他命名,身為主角的他卻更像是一個遊民,如果每一頁你把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你會發現,他總是在閒逛、爬樹、為植物測量⋯⋯

突然有一天,平靜被一棵種子打破。植物的成長伴隨著樹根的擴張,鼴鼠和田鼠的房子開始有了裂縫,漸漸傢俱被破壞,已經到了不得不搬遷的程度,居民們十分生氣,誓要剷除這棵可惡的植物。大家正當要行動的時候,遊民小積出來說話了,小積讓大家看看植物的上面,那裡有什麼。原來這是一棵蕃茄,正是纍纍果實的季節,小積也把他所觀察到的例如植物為地精的家帶來綠蔭、為螞蟻帶來高處瞭望台等等好處告訴大家。

最後大家被說服了,決定和植物繼續共同生活下去。繪本的作者是德國兒童文學大獎得主、盧克斯卡夫卡插畫大獎得主繪本作家Marianne Dubuc,非常擅長用細節吸引小讀者,整本書可以讀一頁看完所有細節(真的要花不少時間!),或者聚焦其中一個角色去讀(可以讀好多遍!)

他畫筆下的小積並看不出種類、性別,就像一個還對萬物充滿好奇心的兒童,當大家都在自己的小日子裡時,他卻在遊蕩、觀察。他讓居民們沒有陷入到房屋被破壞的憤怒當中,他讓大家的視野去到高處、俯瞰整個花園,他讓大家理性的思考,最終達到平衡,當你看到鼴鼠和田鼠在一起享用蕃茄大餐、蚯蚓保羅也交到朋友的時候,你也會覺得,還好這個花園裡有小積。

這絕對是一個屬於當代的故事。你可以將它套用在非常多的城市討論中,是建路燈、還是保育螢火蟲?是要更便捷的航道,還是為了中華白海豚改稍遠的航道?當新的建築項目和樹的領地重疊時,是直接砍樹,還是修改建築的圖紙?

所有的決定,都在於城市居民的討論和取態,我也希望,每個城市,都有很多「小積」。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