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與沉》——側寫尤金.史密斯

100 守在瘟疫蔓延時 紙本月刊

文:方言社

網址:https://aamacau.com/?p=78763

時間:2021年09月2日 11:11

近期筆者觀賞了由美國著名影星尊尼.特普(Johnny Depp)主演、關於尤金.史密斯(Eugene W. Smith)[下文簡稱為尤金]的個人傳記電影《毒水曝光》 (Minamata)。電影改編自尤金與他的第二任妻子艾琳.美緒子.史密斯(Aileen Mioko Smith)共同著作的同名書籍。透過這部電影,似乎不少不清楚紀實攝影的大眾能重新了解這個意義重大的攝影計劃,以及這位在攝影界中有著傳奇名聲的攝影大師。剛好在過往的一年,臺灣的出版社亦趁著該部電影的熱潮首次翻譯了尤金.史密斯的最新傳記作品《浮與沉》(Gene Smith’s Sink)。在本期中,我們嘗試從尤金的生平出發,藉著他這本最新的自傳著作,去嘗試重閱與了解這位攝影巨人異於常人的一生。

尤金.史密斯(Eugene W. Smith)。

作為二戰後其中一位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家,尤金創作的報導攝影系列已成為不少攝影課程中的經典教材,而他個人也多被樹立成一位人道主義攝影(humanist photography)典範。無論是其在《生活雜誌》的四篇影像論文(photo-essay),又或是其晚年的代表作《水俁》(《Minamata》),均化身成為他個人的代言招牌,使其成為我們熟知的人道主義英雄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他極端、孤僻與偏執等負面的性格,反過成為另一種「攝影界梵高」的人設,在大眾眼中強化其藝術家的刻版印象。而在強調十年磨一劍、刻苦修煉形式的華人文化圈,尤金拍攝作品時力求的極端完美主義,接近自虐的不妥協態度更是深得攝影人的敬佩與效仿。因此,在這樣的刻版印象下,要為這位傳奇攝影家撰寫一本持平兼具個人寫作風格的人物傳記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毒水曝光》 (Minamata)電影海報。

一般來說,攝影界熟知的尤金.史密斯傳記,大抵會以其拍攝二戰的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照片作為起點,再按其作品的次序一步步介紹這位攝影傳奇的生平。只是這樣按部就班的典型傳記充其量只是另一本把尤金這位攝影偶像再次英雄化的嘗試,而這也是筆者當初在未翻閱前預想《浮與沉》的寫作方式。但是當翻開本書後,卻發覺這其實是一本「非典型」的傳記。作者以一種偵探散文的筆法及側寫的方式去描寫尤金的個人生活與態度。因此,在書中一再出現的並非他讓人熟知的著名照片,也並非他令人驚嘆的暗房技術,而是由各個曾與尤金接觸過的人說話中的零光片羽,重組尤金曾經的各式人生。這些片段在時間上雖非線性連貫,但在這些片段連結下,尤金卻顯得更為活生。他沒有以一種刻版的、悲天憫人的攝影師姿態出現,而是從「人道主義攝影傳奇」的神壇中得到解放。這種破除偶像、回歸人性的立傳方式正好呼應由70年代起文化藝術評論對人道主義攝影的質疑——「人道主義攝影最終在商業社會被突顯的是作為的『英雄』的攝影家本身,而被攝影的弱勢群體最終只會淪為非人的佈景」。

《浮與沉》。 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在作者Sam Stephenson巧妙的筆觸下,一如本書的英文名稱 「Gene Smith’s sink」所暗示 ,尤金在生活上的沉淪(sink) 反過來讓這位英雄逆轉為他暗房沖洗水槽(sink) 中那些被拍攝和顯影、需要別人幫助的弱勢個體。當我們把英雄式的主體還原回歸為日常的客體,我們又是否能以另一種超越時代的眼光重新觀看和思考人道主義攝影?

尤金.史密斯(Eugene W. Smith)。

能夠寫出這種非正典(canon)但同樣發人深思的自傳,實在需要一位長年研究且對尤金生平有細膩體會的作者不可。而自1997年起已經著手研究尤金的生平的Sam Stephenson 正好就是一位這樣的作者。作為當代研究尤金.史密斯攝影的權威,在本書成書之前,他曾負責研究並編輯出版尤金的其中兩個未完成作品 《匹茲堡計劃》(Pittsbrugh) 與及 《爵士閣樓》 (Jazz loft project)。這兩個計劃當初因包含大量無法消化的原始資料(包括大量照片原版、筆記、錄音帶等等)而未能在尤金生前完成。但想當然耳,在計劃過程中,這些原始資料深深影響了傳記中章節取材及寫作的方式。這清楚解釋了為甚麼書中章節側重並圍繞着尤金在紐約居住在爵士閣樓時的低沉期。在各式各樣不同又混亂的原始材料中,我們彷彿透過書中的文字就能聽到錄音帶中各種從爵士閣樓樓下、傳來的像是 Sonny Clark 又或者Thelonious Monk 等爵士樂泰斗彈奏的音樂,與及伴隨着音樂、尤金的各種喃喃自語。這種以非攝影的方式去探究這位攝影大師的生平,或者更能讓我們去了解尤金.史密斯矛盾的一生以及重新審視其作品對社會與個人的意義。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