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榮圍規圖暫緩 林翊捷:論證後若屬遺址,需有保護方案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72937

時間:2021年04月17日 18:18

文化局表示,就顯榮圍5-7號是否關部行台遺址範圍,由於掌握到新歷史證據,已與工務局溝通,建議暫緩發出該地段的規劃條件圖。文遺會委員林翊捷認為,如經論斷後證實地段屬關部行台遺址,當局需有保護遺址方案,並進行評定程序。時事評論員黃東則形容,文化局在城規會委員提出文獻後才「如夢初醒」,反映政府對於本地歷史研究並不重視,認為政府在研究時應廣聽不同聲音。

林翊捷:若屬關部行台  當局需有保護方案

城規會於3月31日就顯榮圍 5-7號的規劃條件圖草案進行討論。會上城規會委員呂澤強表示,根據2017年澳門科技大學購入的澳門詳細地圖可知,相關地塊座落關部行台遺址範圍,如地下結構與關部行台有關,是中國對澳門自古以來擁有主權及治權的實物佐證,是愛國教育的重要項目,建議規劃及文化部門作深入研究。但當時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回應稱,論證不到有關地段是「關部行台」的地點,不具明顯的考古價值,由業主自行決定是否保留。

文化局的相關做法連日引起本地社會及內地歷史學界高度關注。及至昨(16)日,文化局局長穆欣欣稱,當局認為應再檢視和分析,已與工務局溝通,建議暫緩發出顯榮圍 5-7號申請中的土地規劃條件圖,同時當局已通知業權人。

城規會委員林翊捷。

文遺會委員林翊捷。資料圖片

文遺會委員林翊捷認為,政府有需要收集現在的新證據,加上之前的資料,去就地段是否關部行台遺址範圍作出論斷,這過程中無可避免要暫停規劃程序,這也符合《文遺法》精神。如果地段屬於關部行台遺址,政府下一步需制訂保護遺址方案,「是要將其考古東西挖出來?建個紀念館?紀念碑?要有一個想法。」繼而進行評定程序。他認為,如按照《文遺法》的條文,如地段屬於關部行台遺址,將有可能會被列為「紀念物」。如保留下來,保育的方案將是一個頗大的挑戰,因為所涉及的將不只地塊要受到保護。「第一是,論證的過程是否涉及開挖?第二是,如果真的是關部行台遺址,甚至被列為法定紀念物時,那條巷另一邊的建築物也會受到影響,因為紀念物的紀念性和歷史性應被凸顯。」

他解釋,如顯榮圍地段只是緩衝區內一個地塊,以此標準而言,加上地段位於內街,標準相對可以較為寬鬆。「因為望唔到,不太影響街道風貌,也因為建築物不高,影響不了主要文物的視野或景觀。」但如果顯榮圍地段本身是一個文物,情況將會很不一樣。「最少那圍里空間中的建築物的設計會受到影響,是一個連鎖反應。」

黃東:事件反映政府不重視本土歷史研究

時事評論員黃東

而就事件,時事評論員黃東認為,從目前資料看來,文化局之前未有就關部行台持續研究就決定地段不具明顯的考古價值,做法令人難以接受,也反映政府對於本土歷史研究並不重視,不願投資心力。「你怎令年青人或澳門居民明白你真的愛國愛澳,而非口講一套,手做一套?這是中國主權在澳門的象徵,是最後一個遺址,地下空間剩餘的東西可能已經無多。如果這樣對待,何以服眾?令人覺得政府帶頭愛國?」

他形容,文化局要待城規會上有委員提出文獻才「如夢初醒」,又認為文化局在研究方面透明度低,只是偶然在文遺會上透露少許,也未有兼聽各方意見,與民間脫節,今次事件也是這現象之反映。「這現象涉及,第一,怎去看澳門。自己都唔認識時就說沒甚麼價值,可以close(file)咗佢。第二,是他們是否有意願從源頭改革,就是自己要打開胸襟去接受不同的意見、聲音,有學術上的,有批評官僚架構做法等的。」

「這些單靠政府是做不來的,你看他這次的眼光、視野、講法,你也就知道。單靠民間也無能為力。我們能怎樣?最多就提出意見,提出一些可能性、資料、自己做的研究,這已是極限,因為我們沒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常說,成功的保育多數情況下都是官民合作所產生的互動結果,這在世界上是普遍現象。我們作為世遺城市,好像還未具備世遺城市應擁有的一個平均的認知水平。」他認為,那怕最後證實並非關部行台,在討論的過程中,公眾也可以增加認識。又指,如地段確屬關部行台,政府應該進行評定。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