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以後──讀《她們的征途》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 藝文爛鬼樓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45538

時間:2018年03月13日 10:10

在《她們的征途》一書封面上,用了「直擊、迂迴與衝撞」來形容書中數位女性在中國所持續進行的公民行動,無疑是貼切非常的。

「NGO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雖已有數十年的發展,但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和限制,境內NGO的成立需要官方組織擔任主管單位,自去年一月一日起,《境外非政府組織(INGO)境內活動管理法》亦在中國正式生效,境外NGO開始受到法律條文的嚴密監管。作者趙思樂書中所記錄的多個NGO,均是過去二、三十年走在社會最前緣的民間機構,有民間法律機構,有特殊議題機構,有對政府政策進行研究和推行政策倡導等不同性質,皆被視為中國公民社會的重要樣本。無論工作屬何種範疇,在為所屬群體爭取權益和企圖達成一些觀念上或實際處境上的改變時,都無可避免地走在爭取公義或維權這一邊,也很難避免會去觸碰權力單位,挑動當權者的神經,原本的公共議題,馬上會成為禁忌的地雷,而這些民間行動者或NGO組織人員,便需要馬上改變策略以作應對。

自去年一月一日起,《境外非政府組織(INGO)境內活動管理法》亦在中國正式生效,境外NGO開始受到法律條文的嚴密監管。(Photo by Evan Brockett on Unsplash)

自去年一月一日起,《境外非政府組織(INGO)境內活動管理法》亦在中國正式生效,境外NGO開始受到法律條文的嚴密監管。(Photo by Evan Brockett on Unsplash)

這本書中所記錄的多位女性:艾曉明、原珊珊、王峭嶺、寇延丁、王荔蕻、葉海燕、劉霞等,她們當中有體制內的精英,有為邊緣社群服務的社會工作者,有下崗工人、有志願者,或只是一名從農村到城市的打工女子、一位維權律師、一名異議者的妻子,甚至一位「紅二代」,她們的故事都特別詳盡、特別好看,從各自的出身、成長、不同的際遇,引發意識覺醒的一些契機,與相繼而來的社會行動,她們慢慢走上了追求行使公民實際權利之路,或朦朧或清晰地,或自發或被動地進入了作為一名當今中國改革者與抗爭者的命運當中。

《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作者: 趙思樂

《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作者: 趙思樂

這本書的跨度很大,讓我們讀到的內容很多。通過對這些人物的詳細訪談和的行動軌跡的記錄,亦同時呈現了自六四以後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脈絡:二OO二至O三年,中國自上而下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使體制內的媒體首先出現變化,媒體的鬆綁使社會不平事件開始逐一曝光,再通過互聯網的散播,促使愈來愈多社會精英聯合或個別地介入社會改革事件中,形成一種公民社會的活絡氣氛。作者多年來專注報道中國的公民運動和NGO的動向,自己也曾在NGO工作,有足夠經驗和能力爬梳出各種事件相互的關連與影響,書中人物的脈動,也與這十多年來一些重要的社會事件交織一起:太石村的村民罷官事件、鄧玉嬌案、福建三網友案、汶川大地震、校長帶小學生開房、七O九大抓捕等,本書一一記錄了歷史與個人命運相互交纒的那些節點。

經過作者用心的爬梳和切面,讓我們在人物與事件的串連之間,得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全景,那些似乎曾經有過的政策溫度,矇矓短暫的開放,摸索著邊界與潛規則的改革,在覺醒以後她們所邁出的每一步,有著我們難以想像的動蕩、危機與不安。整本書讀下來所得到的那些閱讀快感,都來自於當中每一位的生命肉搏。

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隨艾曉明前往拍攝紀錄片《夾邊溝祭事》,也寫下了這一段幾乎已被世人遺忘的歷史,以此作為全書的總結特別具有喻意。作者引用艾曉明自述一直在進行的記錄片拍攝工作是「關於記憶的微弱堅持」,說自己是──困獸猶鬥,「如果一個新的社會要長成,必須是讓這種微弱的堅持倖存下來。」想這也同時作為本書的意義,把當中每一位人物的生命軌跡在時代的沖刷中存活下來。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