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每年增 海洋認識少 SAMSON:善用海濱,多元發展

050 環保得個講 紙本月刊

文:論盡

網址:https://aamacau.com/?p=40418

時間:2017年06月30日 12:12

2015年竹灣連續2個月發現中華白海豚屍體 。(相片由讀者提供)

2015年竹灣連續2個月發現中華白海豚屍體 。(相片由讀者提供)

污染無處不在,在空氣,也在海洋。根據統計局的《環境報告》,澳門半島污水廠連續7年有5成污水未經二級處理的污水排放出海,總懸浮固體及油脂的日均值亦超出排放標準,中華白海豚日漸減少,黑沙環近岸亦臭氣薰天。同時,澳門獲中央批覆可依法管轄85平方米的水域,公眾對當中的資源了解卻是少之又少。在澳門土生土長,現於香港擔任生態教育導師的SAMSON表示,澳門缺乏有關自己海域的研究,認為值得好好發掘並善用澳門的海洋資源。

 

污水廠擴容冇曬聲氣

澳門污水處理廠(網絡圖片)

澳門污水處理廠(網絡圖片)

根據統計局的《環境報告2016》,全澳5間污水廠/站去年的每日平均處理污水量為22萬9521立方米,按年增加18.9%,其中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日均處理量大幅增加21.3%。再翻查數字,澳門半島污水廠每日最高處理量是14.4萬立方米的污水,已連續7年有5成污水未經二級處理的污水排放出海,其中2016年的平均每日進廠污水流量更攀升至16.1萬多立方米,當中只經基本處理,即有過濾而沒經生物處理的污水增加至6成,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總懸浮固體及油脂的日均值亦超出排放標準。

同時,隨著路環人口增加,路環污水處理廠每日經生物處理的污水量,亦由2015年的3萬5223立方米增至4萬3202立方米,增幅為22.7%。而經路環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污水中,總懸浮固體日均值超標近一倍。

事實上,2016年3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回應議員口頭質詢時亦曾直言,澳門污水處理「係有問題」,負荷已經「去到盡」,但認為需要長時間處理這個問題,包括擴容工程的研究和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建設新的污水處理廠。羅立文當時又指,2011的招標批出後,承建商指存在不少技術問題需要研究,但拖延至今仍未解決,同時有關招標將於今年9月屆滿,只希望雙方能盡快解決,承認現時只能盡力做好初步處理。

到2016年8月,政府表示決定不會大規模升級改造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但會考慮在不作太多土建變動的前提下,引入合適設備,優化處理污水能力,爭取於 2021年完成,又指,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南端未來會建造新污水處理設施,設計生物處理能力約為每日 30萬立方米,預計可有效處理澳門半島以至未來包括新城填海 A、B區新增的污水量,但一直未見有具體時間表。

資料來源:《環境統計》2013、2014、2015、2016

資料來源:《環境統計》2013、2014、2015、2016

同時,澳門不少污水渠錯駁至雨水渠,令污水流入大海,海水繼而發臭,亦加劇澳門的近岸污染,加上新城填海、港珠澳大橋工程,澳門一帶水域的污染不免令人擔憂。中華白海豚死亡的消息亦時有聽聞。

「港珠澳大橋橫跨整個珠江口,這是中華白海豚一個很重要的覓食及生存場所,不論香港或澳門,中華白海豚的近岸數字都少了很多。」SAMSON解釋,影響中華白海豚生活環境很多,包括港珠澳大橋工程、生活污水、珠江口工業的排污、油污、頻繁的海上交通等。他指,中華白海豚除是受保護動物,亦是珠江口的「霸主」,故亦是海洋環境的指標。「牠沒甚麼天敵,除了人類。如牠們很瘦,就證明海裏沒甚麼食物。」

「珠江口本身是鹹淡水交界,漁穫理論上應該有很多。海洋資源應很豐富的地方,沒有了中華白海豚,代表生態鏈斷層。」

近年中華白海豚死亡個案

近年中華白海豚死亡個案

人類生活在陸地,海裏發生對我們有何影響?「因為這亦直接影響我們能否利用海洋。由中華白海豚一路推斷,海裏沒有魚,污染很多,有沒有可能形成紅潮的狀態?現在我們常說海濱,想走到海邊。有紅潮還會否走落海?因為紅潮的毒素,除會殺死魚類,對人體都會有害。」事實上,根據統計局《環境統計2016》的數字,竹灣及黑沙海灘的混濁度亦似有上升趨勢。

 

了解海洋 與海洋共存

生態教育導師 Samson

生態教育導師 Samson

2015年,中央宣佈澳門有85平方米的管轄水域,但我們對這片海域仍所知甚少。香港漁護署網上有介紹香港常見的海洋生物,甚至有關濕地護理、海洋護理等資訊,但這些在澳門政府有關部門的網頁卻甚少看見。SAMSON認為,現時澳門缺少有關自己海洋的研究,現有的資料多只與魚類有關,其他如貝類、海草等公眾則所知不詳。「海洋研究咁弱,其實我們在保護甚麼?我們好像不知道。這樣我們不能清楚了解我們海洋的特性。例如蠔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天然資源,我們怎樣去運用海洋資源,讓我們可做就更多其他機會,無論是特色旅遊產品、生態旅遊,或我們怎樣利用這些天然資源去製造一件件物品。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這地方可以做甚麼,或者怎樣去發展。」

「如果對這些沒有了解,大家可能會向其他方向發展,例如怎樣造陸、填海、起樓,怎樣運用陸地資源,或我們現有的想法去做事。」對生活的想像亦因而大大減少。

SAMSON指,不論中國或葡國都有簽署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澳門作為一個城市,這其實是一個機遇,可以利用海洋作多方發展,但澳門目前有關海洋的研究偏弱,令發展變得困難。「例如教育的工作,宣傳的工作。我們告訴不了公眾我們有甚麼。」他認為,澳門政府值得深耕自己的海洋資源。

「以中國旅遊局做旅遊發展來說,如果講休閒,很多時都是推廣海濱城市,特色是有歷史、講大自然。澳門已經有這優勢時,為何不向這方面發展?」

「澳門政府常說想旅遊發展趨向多元化,不是只靠賭業做一世,這些就是可以做的事。」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