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天我們會爆?

050 環保得個講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40465

時間:2017年06月30日 12:12

澳門的環境問題一向是個高度爭議的議題,《論盡》媒體長期以來陸續作出報道,包括焚化爐飛灰事件、垃圾堆填區、樹木保護和綠化問題,以至周邊區域的環境議題,例如核電設施、橫琴開發等。幾年來,我們見證生活環境及自然環境不斷惡化,部份評價指數超標又超標,甚至政府部門乾脆將之消失了,但環境問題並沒有消失。我們無法預估哪一天,環境問題會爆發出不可控制的環境危機,但如果有那一天,整個社會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但可怕的是政府以至整個社會並不重視,或者口頭上表示重視,但在實際行動以及資源投放上,明顯放任環境一天天惡化下去。甚至,這個政府以謊言與語言偽術,掩蓋問題的嚴重性。雖然政府的公開報告不敢公然說謊,因此,每一年環境報告中的各個範疇,包括水資源、空氣、垃圾處理等,都會出現「持續惡化」等字眼,但到底可以量化的嚴重程度如何?似乎無法得到縱向的比較結果。本期封面專題從各方面分析政府環保政策的不足,這裡我們以水污染為案例,追蹤歷年公開的報告,來看看政府是如何淡化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的資料,澳門半島未經二級處理的污水已達到六成,即大部分污水水質根本達不到排放標準,已經直接排放出海;過往連續七年,未經二級處理的污水超過五成已經排放出海,而官方從來沒有公佈過如何處理這種不達標的狀況。這種情況下的沿岸水質,可想而知。環保局《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5》指出,2015年澳門沿岸水質持續惡化,尤其非金屬污染程度近年持續加劇。大部分監測點的非金屬評估指數均有上升,反映污染可能源自本地,內港水域則是整體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污染指數達2.13。

各監測站空氣質量水平(由於工程關係 2015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數據未能獲得。 資源來源:《環境統計2016》)

各監測站空氣質量水平(由於工程關係 2015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數據未能獲得。 資源來源:《環境統計2016》)

官方對水質惡化的趨勢描述輕描淡寫,但實際已達觸目驚心的地步。回溯歷史,澳門政府對沿岸水質的監測始自1988年,當年衛生局(前衛生司)公共衛生化驗所開展了一項計劃,透過設立新的監測點及分析更多的參數,目的是要建立河口水質的資料庫。緊接著的1990年,政府警告市民:澳門半島的的水域範圍內,重金屬和大腸杆菌的含量偏高,不得在上述範圍內捕魚。接著1994年,當時的市政廳對澳門多個地方的水質取樣分析,得出結論:澳門海域,特別是澳門內海,水生態環境已經受到污染物致命影響,生物種類減少,種群數量大幅下降,海域生態系統受到很大的破壞。平均污染指數達0.75,而相關指數的標準值上限是1。

可見,1994年的污染程度已是十分嚴重,但根據衛生局歷年的沿岸水質監測結果,該年的污染指數與往後相比竟然並不算高。自1996年起,澳門沿岸水質呈惡化趨勢,在2005年更錄得十年最高的平均污染指數1.38,遠超標準值上限。往後幾年的污染指數,仍然在超標的高位徘徊,2010年的非金屬評估指數再破新高,達1.42。由於超標實在離譜,當局從2011年開始降低水質監測標準,從《海水水質標準》第二類(適用於人體直接接觸的水體)改為第三類標準(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降低標準後的2010年同一指數,馬上從1.42轉為1.17,但仍然超標,即是說澳門沿岸的水質,已經超出工業用水區的標準。到了2015年,全澳非金屬評估指數再破調整標準後的新高,達1.19。

與今天相比,1994年的水污染指標不算高,但當時的政府已經發出嚴重的環境警告,澳門沿岸的水污染對自然環境、生物與人類已經造成致命的影響。二十多年來,污染指數屢創新高,但政府的環境報告越來越避重就輕,未足以引發社會關注。甚至在本澳明確85平方公里海域的管理權後,未見任何詳細的水域保護計劃,反而政策研究室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2016-2030)》報告中,急切提出未來要建設「第四空間」,探討本澳如何利用海域,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根據最新的資料,澳門的土地面積只有30.5平方公里,人口接近65萬,全年接待旅客超過三千萬。2015年本地生產總值是555億美元,在聯合國列出的211個經濟體中經濟總量排名第80;而澳門的人均GDP,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2016年數據中,全世界排名第四。雖然,這種總量概念的經濟數字不能反映居民的實質生活質素,澳門社會的內部,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卻仍然有不少澳門人受到虛名的迷惑,不敢或不願反思發展的代價。

或者,我們是否應該追問,到底需要怎樣的發展空間?政研室曾經預測在2025年,以自然增長、內地家庭團聚等因素所推算澳門人口將達到75萬,巧合地,政研室聘請三家機構對同期澳門人口承載力的研究,結果顯示竟然剛好可以容納75萬的人口。而根據旅遊局《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諮詢文本》的預測,澳門在2025年可能接待高達四千萬的旅客。政府零碎地計算人口承載力、旅遊承載力,有沒有從人文社會、自然環境角度出發,預計這個城市的整體承載力限度呢?發展是為了澳門人的福祉,還是無止境的數字擴充,或某部分人的私利?

對不計代價、無窮無盡經濟發展的崇拜,很多思想家已經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事實上,追求經濟增長的迷思已經在當代社會成為牢固的意識形態,甚至一種宗教。任何人提出質疑或嘗試提出另一種社會發展的可能性,都會被斥為阻住地球轉,被貶為鼓吹社會停滯或貧困。在其他生活於絕對貧困的社會而言,這種發展主義的論調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澳門社會來說,我們的經濟已經相對富裕,但仍然極度敏感於GDP數字的增減,無視生活質素、自然環境極速惡化下去,是否是發展的初衷?值得每一位澳門公民嚴肅面對,並思考可能的另類出路。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