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一方味道

半島裡外 藝文爛鬼樓

文:Sancho Panza

網址:https://aamacau.com/?p=36963

時間:2017年01月18日 12:12

記得今年「城市藝穗節」的一場座談中,主持問到來自約旦及布拉格的表演嘉賓:將演出從外地帶來澳門,會否需要調整?嘉賓答道:我們一直在歐洲用的那種米,在澳門遍尋不獲,有誰能告訴我們在哪可找到?

是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區也會因自身的地理環境而各有農產物,在別的地方不一定可以輕易找到。但因在全球化的年代,各地產物總可順手拈來,對於食物這樣的獨特性我們不以為然。

直到哪天,真的找不到了,才會赫然發現那種味道的重要。

過去曾到回教地區旅行。當時與同行的香港朋友決定煮一餐地道的廣東家庭菜讓當地認識的朋友嚐嚐「正宗 Chinese Food」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結果事與願違。別的不說,在回教國家,哪裏去找豬骨來煲湯?再來沒有唐人街,於是沒有老抽、生抽、沒有燒酒、米醋,沒有蔥與芫茜……一切的欠缺突然讓你確切感受到:人在異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食物就是有這種獨特的力量——菜餚的味道與一地緊密連結,讓你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身處某地;只有當一切味道風味齊全,這種穿越的「魔法」才可得以施展。

但身處全球化世代,身處城市,我們對各項食材的「祖藉」甚至外形特質的印象早已日益模糊。我們常笑:現在的小朋友會以為雞六隻腳,是因為某快餐店的雞腿一盒有六隻。但事實上,我們大人亦不遑多讓。最近的「假米」事件,香港政府呼籲市民多了解米的特色。但在城市居住的我們早已遠離農地,米是如何播種、何時當造、成熟時的模樣、收割後的處理我們只有模糊概念。

究竟甚麼才是「我們的味道」?對自身地方的食材不了解,我們對自己的獨特文化又會有怎樣的想象?

各地都有名菜菜系,澳門亦將要向聯合國申請「美食之都」的殊榮。或許成為「美食之都」前,澳門人更需要了解――我們的味道是甚麼?或許,這該從我們日常中的一粒米開始。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