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日夜被遊客包圍──有關《旅行的異義》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 築城危言 藝文爛鬼樓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6557

時間:2015年04月8日 11:11

今年的年初一,中午食完齋後,努力勸說了平時除了番大陸,其他地方都很少去的母親,出門到氹仔轉一圈。一到路氹公路,母親便開始數算。她記得以前這條路的兩邊還是海,每次經過都好舒服。又記得孫女細個,每次經過時都會在車內大聲地數公路中間那十二生肖,現在已被賭場那些棕櫚樹擋住幾乎看不到了。沿路經過那麼多酒店、賭場,還有許多地盤,還有鐵塔!「唔係卦,起個鐵塔嚟把鬼咩!起係呢度算係咩?鬼咁核突。就好似以前深圳那個什麼地方?依家都荒廢左啦,搵鬼去咩!仲有以前漁人碼頭的那個什麼火山,唔知起來把鬼,依家咪又係拆左!」

母親的牢騷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不愛出門,你叫我出來行下睇下,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呢啲野有什麼好睇!活到我這個年紀,唔想出街,避得就避!」

母親一直不願出門,「人多」就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原因,然後又一直說「有什麼好看?」其實我也沒有出門的意願。其實許多澳門人都沒有出門的意願。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2受惠於農曆新年假期,入境旅客有260多萬人次。澳門人口在2014年第四季裡也升至歷史新高,有6362百人。也就是說,在2月新年裡,有超過城市總人口四倍多的旅客在我們身邊走動著。

這個數字應該算還好吧,威尼斯的情況比我們更嚴重。在威尼斯最多觀光客到訪的歷史城區Murano 島,原居民人口剩下不足6萬,而這裡每年有2千多萬遊客到訪,即每一天這裡所接待的遊客,都比原居民多。而這裡的原居民曾有164千人的,現在卻減少了一半有多,他們是因高地價和高昂的生活費用而陸續遷走的。

威尼斯(網上圖片)

威尼斯(網上圖片)

「大眾觀光正在淘空這座城市」

除了年度觀光人口很接近(根據旅遊局公佈澳門2013年入境旅客有29百多萬人次,日均接待8萬旅客),意大利的威尼斯與澳門就觀光業所產生的問題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除在老城區的原居民不斷減少,威尼斯人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要跟觀光業爭奪空間。「為服務觀光客的行業在市政府官員的保護下,逐漸將威尼斯人逼走。租金不斷飆漲,房地產貴得不像話。」這些狀況我們實在太清楚了,只要走一趟噴水池周邊、板障堂、南灣、新馬路、氹仔舊城區等地方就知道,本地市民的生活日用品商店、茶餐廳等,在此數年之間已被大型連鎖店、貴價精品店、旅遊紀念品店等陸續取締,這些商店和餐廳服務的對象已不再是本地人,就連老闆也有許多不是本地人。威尼斯也有著相同的情況,當地人說,中國人已買下了不少餐廳和薄餅店,以準備愈來愈多的中國遊客到臨威尼斯。

因此,《旅行的異義》一書作者伊莉莎白貝克,在深度走訪了威尼斯後,發出了「大眾觀光正在淘空這座城市。」這樣的警世之語。這並非妄語。作者在書中一一羅列出觀光所造成的問題,正如當地居民所深切感受到的,如潮水湧至的觀光業比洪水對城市的威脅更嚴重。

不單房地產飆升,生活空間的失去,連地方物價都因觀光業而飆升。另一大影響是環境污染,威尼斯雖然禁止汽車,但政府對遊輪卻沒有管制,數量倍增的各種觀光船隻所造成的污染更嚴重,專家指出,船隻引擎所濺起的尾流對城市地基造成的傷害,比威尼斯逐年上漲的高水位問題更嚴重,而一艘巨型遊輪停靠時所排放的廢氣就相等於一萬兩千輛怠速汽車。另一方面,威尼斯傳統手工藝品如玻璃製品等也面臨被廉價外國仿製品所取締的威脅,遊客在當地旅遊品店裡買到的多是「Made in China」的玻璃製品或威尼斯面具等,此舉導致當地人失業,使傳統技藝生存更困難。                                                                                        

威尼斯成為一座旅遊城市由來已久,自十九世紀開始,人們便已把這座充滿藝術與建築的城市視為一座「露天博物館」,這個名詞近年也曾出現在澳門。走在街頭,只要避開那些在每個大城市都能找到的品牌精品店,以及不時出現的大型廣告,威尼斯仍有無數使人怦然心動的地方,小巷、碼頭、橋、廣場、教堂和數之不盡的繪畫和雕塑等,整個小城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

面對著如此豐盛的藝術之都,許多人會說,如果不發展旅遊業的話,如何有經費來維護和修復這麼大量的藝術品和建築?!政府也一直說,為發展旅遊而變得商業化,這是權宜之計。為發展旅遊,改變城市面貌,犠牲人們的生活空間和生活品質,市民必須包容和忍耐,然而真的只能這樣嗎?

威尼斯一個民間組織卻提出,徵收新的觀光稅以支付維護成本,才是比較好的治本之道。

「威尼斯不是一家飯店」

面對著生活中的各種失去,以及政府對觀光的缺乏監控,一些威尼斯人便自行組織起來,當中有大學教授、建築師、考古學家和觀光業者,既有專業人士,也有年青人,都是一班深愛這座城市的威尼斯人。他們的目標是重新奪回威尼斯,維護原屬威尼斯人的生存空間。

「我們不是反對觀光業,我們反對的是因為觀光業而失去這座原本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城市。」一位參與組織的觀光業者說。

他們要求政府嚴格執行法律,防止泛濫複製品,維護傳統手工業者的生存。他們要求政府抑壓高昂的房地產價格和限制外國人購買房地產,保護原居民的住屋權,控制物價,維持居民的生活品質,立法限制觀光人數;要求政府管制觀光遊輪,改變航線,以其他方式入城。簡單地說,他們要求政府在「發展」旅遊觀光的同時,更要「保護」威尼斯,保護原居民的生活。他們在廣場進行抗議行動,拉起大型布條:「威尼斯不是一家飯店」。

澳門就是一家飯店

然而諷刺的是,我們這裡的威尼斯就是一家飯店,甚至整個澳門,其實也是一家飯店。

在觀光業所帶來的各種惡劣影響中,有一項與威尼斯最不同的,就是我們的旅遊是以博彩業為主,而威尼斯是文化觀光。去威尼斯的人是為了那個城市而去,是因為喜愛那裡,到過後甚至仍會念念不忘。而來澳門的遊客卻大部份不是為「澳門」這個地方而來,他們只為酒店、賭場而來,無論即日來回或停留數天,許多人對澳門的人文風貎沒多大興趣,景點只是景點,拍張照就好。遊客對一個地方沒有感情,對待城市的態度也會大不相同。「觀光」作為一個城市的宣傳,在推廣城市本身,難以發揮作用。一位台灣朋友跟我說,他身邊有許多人都來過澳門玩,也有一家大小的,但問他們對澳門有什麼印象,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唯一最被談論的,是酒店內的設施,還有食物。其實,澳門就是一家飯店。

觀光是政府染上的毒癮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縱有諸多壞影響,但大家一定會說,澳門不發展旅遊,還可以發展什麼?正如也有不少威尼斯人說,觀光業是威尼斯唯一可行的產業,就像賭業之於澳門。

然而,一位威尼斯的小說作者唐娜・里昂(Donna Leon)卻敏銳地拆穿這種消極與姑息的態度,她說:「這就好像對一個正在注射海洛因的吸毒者說,那是他唯一知道的生活方式。」她說威尼斯對觀光產業的依賴,就像是政府在這三十年間逐漸染上的毒癮。政治人物一點一滴給予觀光業者特殊待遇,導致其他行業陸續消失,市民的生活開支急遽上漲,造成今天的威尼斯『幾乎成了一般人無法生活的城市。』

澳門的情況又如何?澳門人慣了忍耐,像我母親那樣,在生活各項上都採取「避得就避」的招式,然而,博彩旅遊又為這個城市帶來了什麼樣的名聲?對於觀光業為這個城市所帶來的惡劣影響,又可曾作出過評估?對城市所承受的各種問題和壓力,可曾想過要作出維護?市民對此所承受的各種生活空間權利的失去,忍受旅遊車的廢氣,租金高昂,物價高漲,交通擠塞等等,除派錢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通過政策措施,去對市民生活作出彌補?

聯合國旅遊組織提出了一種「觀光衛星帳」用來計算觀光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希望藉此影響公共政策。現時已有多國採用。根據該計算系統所公佈,觀光產業在2007年,對世界經濟貢獻了七兆美元,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雇主,提供將近兩億五千萬個相關的工作機會。明明對地方經濟帶來如此巨大收益,但在風光背後,觀光業是否總是如此不堪,只能為城市帶來可怕惡果?答案就是要看地方政府如何駕馭這匹桀驁不馴的野馬。

巴黎街頭

巴黎蒙馬特街頭

市民生活愈好,觀光品質就愈高

為撰寫《旅行的異義》一書,作者花了五年多時間到世界著名觀光城市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揭示了許多旅遊業風光背後的現象,對「觀光」充滿批判,但當中也有令人振奮的部份,如第一章的「法式假期」。

踏入二十一世紀,法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國家,作者便以此為書中之首,來研究這個國家是如何對待觀光業的。

法國政府對觀光業的態度非常謹慎,很早便認識到觀光的巨大潛力以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運用嚴格的環保法規,盡力保持地方生活原貎,限制外國人購買房地產,特別抗拒那種全包式的度假模式。政府為了保護鄉村之美,把全部海岸列為公共保護區,嚴格限制在海灘蓋渡假酒店。

最重要一點是,政府清楚明白人們為什麼想來法國旅遊,那就是因為法國這個地方本身的文化魅力。因此,法國政府「把國家觀光策略演變為保護國家的生活風格。那代表政府必須協調都市與鄉村規劃、文化管理者以及環境管控者。」愈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作出愈少改變,就是愈好。觀光必須與市民生活融合,而不是要市民對觀光作出讓步,各種城市設施和生活配置不只是為旅客服務,而是市民本身生活所需。即是說,市民的生活品質愈好,觀光的品質就會愈高。

法國是最早視旅行為生活必須的國家。早於1936年便通過法律,規定每位公民都應享有每年兩週的有薪假期。政府甚至會為一些有需要家庭安排一些低成本的旅行,是為一項社會福利。因為,旅行在法國是被視為一項人人皆應享有的權利。

巴黎街頭

巴黎孚日廣場

地方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對觀光極為重要

法國政府同時也深明要發展觀光,首要就是要發展文化。1959年,法國成立了世界第一個文化部。法國總統戴高樂振興法國文化,同時也大大提升了觀光產業。在文化政策的領導下,全國有四千棟建築物列為紀念遺跡,進行大規模的保護和修復,亦開始建立世界上範圍最廣泛的博物館系統,直至現時,巴黎每十年便增加一座大型的博物館,還有法國各地的大型藝術節慶活動。

由法國文化部所提供的一份2009年研究報告中顯示,單是以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觀光活動,便為法國經濟帶來了兩百億美元的收益。因此,當全歐洲政府都陷入經濟危機而被迫削減政府預算尤其是文化預算時,法國的文化預算卻不削反增,在2010年便增加了百分之二點七。因為法國政府深明保護文化遺產和發展地方文化的重要性,這不但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投資,而且還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與龐大的觀光收益。

因此,作者為法國優越的觀光業作出如此總結:「增加文化預算反映了法國觀光業的整體設計方向。當全球化使觀光業變得同質化時,法國的觀光業卻往相反方向發展,經營獨特、深度的地方文化特色。」法國的例子說明了,一個地方如缺乏對自身文化的保護,是難以成就觀光業的。

《旅行的異義》一書深入探討了目前堪稱全球最大產業的旅遊業,對地方文化、環境,以及人們生活形態的影響和意義,看一本書,就像走了一趟自己怎麼也無法完成的奇異旅程,既生氣又無奈,但偶而也會欣慰歡喜。生活於一個被命定的旅遊城市,我們的命運已與旅遊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當我們的城市到處充滿遊客時,對於旅遊業所帶來的各種嚴重問題,我們更無法視若無睹。現時政府對旅遊的心態都是與「發展」有關,甚少提及「保護」,到底以這種態度來發展旅遊是否恰當?讀者看完此書後定必心中有數。在有關法國的這一章裡,作者寫下法國旅遊政策的創新和成功時,特別寫出法國政府觀光官員告訴作者的話:

「心中沒有觀光,才能有今日的成果。」

對於只看到眼前利益的決策者們,何時才能參透當中玄機?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旅行的異義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OVERBOOKED: 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作者: 伊莉莎白‧貝克

原文作者:Elizabeth Becker

譯者:吳緯疆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