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澳門電影週》,兼說澳門電影前瞻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何志峰

網址:https://aamacau.com/?p=13703

時間:2014年12月24日 12:12

這次在永樂2院的澳門電影週,我幾乎每天都有去看。

先說一下,我看了《亞明的澳門》、《夜了又破曉》、《痕跡》、《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這四部都是本土制作,當中除了《亞明的澳門》是首次觀看,其他三部是再看,甚至參加過首映禮。

《夜了又破曉》

《夜了又破曉》

至於《大辮子的誘惑》、《奥戈》原著和電影我都已經看過,這兩部是由飛歷奇和廖子馨的小說而改編,導演和攝制隊都是由國內的電影廠提供,原著看過就成了,我不會再去看。為什麼呢?因為根據《香港電影金像獎》對港產片的定義(註1),以之類比,這些不屬於澳門製作,所以不討論。

由於我認識朱佑人、小鳥和堂口故事中的一些創作者,再看他們的影片,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個人風格,這些風格看來已經定型,期待他們會有挑戰自我的作品。

《亞明的澳門》

《亞明的澳門》

值得一說的是,《亞明的澳門》在90年代是用16mm底片來拍攝,連器材都要由香港租回來(好像還要替器材買保險等),成本比今天高昂,所以可以看到導演極為珍惜每一個鏡頭,極為珍惜每一寸底片;到了《痕跡》,因為科技的進步,導演很慷慨地拍攝,鏡頭極多。

由《亞明的澳門》始,至2013年。我看到的澳門電影還沒有套進港產片的商業模式之中,首先沒有明星,甚至很多故事線還欠工整。由於拍攝錄像或電影是甚為耗費金錢的玩意,創作團隊沒有足夠的機會練習,甚至連拍攝電影劇情片的機會都沒有,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想拍一部片就成了九把刀的《那些年》,簡直是痴心妄想。

還好這幾年出外學習電影的澳門人已有不少學成歸來,北京讀書的黃婷婷、台灣讀書的徐欣羨、周鉅宏等都帶著他們的作品回澳。澳門的電影(還未到產業)看來充滿曙光。

那一天聽周鉅宏說,在他就讀的台北藝術大學裏讀電影的澳門人比香港人多。我即時想到,因為香港有自己的電影學校。香港有港產片的傳統啊!澳門的電影又如何處之?

沒有港產片成功的傳統,是很好,也是很壞。好的是沒有包袱,不用去想「以前的光輝」、「誰誰誰拍得如何,票房多少」之類,因為本來就沒有甚麼票房,現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壞的是沒有澳門的師承,北京或台北的電影經驗能否直接用在澳門不得而知,本地育成的創作人面對的困難也很難說清,很多都要重新去闖(不過拍板拍攝了《堂口故事1》和《2》,應該開始累積一些經驗了)。

《堂口故事2 -愛情在城》

《堂口故事2 -愛情在城》

回說在外地學電影的創作人。周鉅宏《少男的祈禱》充滿台灣味,而黃婷婷的作品我就聞到了北方的氣味。好不好?當然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嘛。我們還有土生Sèrgio Perez和葡人Fernando Eloy、Ivo Ferreira他們的風格極為不同,令人期待。

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北京學習電影,只要在當地參與過製作,都認為拍電影必需要如此的製作(費)才算OK。回到澳門沒有相應的製作費就做不到了,當然,我也明白拍攝是要用錢,而且極為燒錢,文化局那一百五十萬也不是容易申請得到,申請其他基金也不見得容易。

所以,如果錢很少,還拍不拍?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還有一點非常值得說,就是電影和故事的關係。由於科技發達,拍攝比以前容易;但也請別忘記,由於科技發達,觀眾比以前更多選擇。現在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世界任何地方的好電影,澳門雖小,但觀眾的眼界,絕對不小。如果一套電影上院線,這個戲院放的是《痕跡》,旁邊放映的是《游龍戲鳳》或《蝙蝠俠》,除了出於對本土的支持,對於其他路過戲院突然想看戲的人,必須有一個很強烈的理由,說服他們看本土電影。這並不只歸咎於沒有明星、沒有錢、沒有甚麼甚麼。因為本來就沒有,那還為什麼要拍?另外,某些吸引人的泰國片、歐洲片,很多看完我都不知道演員是誰,那為什麼我會覺得好看?

電影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說故事的工具,並不是想拍,然後找到錢之後去拍。拍攝的人,首先要有故事,而且故事要有信心說得比人好。舉一些極好的事例︰吳念真、彭浩翔、九把刀通通都是以文字作工具的說故事高手,而他們用電影作工具來說故事也同樣高手。其他很多導演,使用文字說故事未必是高手,但用電影說故事是高手。那麼,澳門拍攝電影的人,是不是說故事的高手?或者,首先有沒有生成一個動人的故事?還是只是覺得自己的故事很好,覺得大家會喜歡就去拍攝?

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必須要慎重,有信心,才好去製作電影。

請不要忘記,澳門不是窮鄉僻壤,澳門觀眾每天看戲,不只是TVB師奶劇,澳門看電影的資源,垂手可得。要滿足澳門的觀眾,不容易的。

我想起了《堂口故事2》中的《蛋榚》,主要演員只有男保安、女清潔(還有數名群眾演員),大部份都是在文化中心拍攝,只有幾個室內景,其次是街景,故事簡單,很讓人喜歡。我不知道導演是否有意「就菜吃飯」,用有限的資源來創作,不過我直覺覺得說故事手法,很適合現時的澳門。

如果澳門的電視台可以開放讓公眾投稿拍攝,好像香港的「港台製作」和台灣的公視一樣,這是對澳門電影人一項難得的磨練機會。

即使可以完整地拍攝,拍得動人,掌聲載譽,可以賣到香港或台灣 (稍為想想都知道澳門沒有內需市場),澳門的電影(絕不是產業!絕不是產業!可以是藝術性很高的電影)才算是可以立足。

等機會多了,澳門電影人當中出了一個九把刀,或者每年有數部能賣埠的電影,我們再談產業吧。

《痕跡》預告片:

《堂口故事2》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RIpW1f_yo

【剛剛查到︰
香港荃灣區 60.70平方公里 人口304,637人
台北內湖區 31.5787平方公里 人口 285,406人
澳門特區` 31.3平方公里 人口631,000
澳門做到這樣算不錯了】

———————————————————————————

註1
影片必須符合下列其中兩項條件,方合資格為香港電影:

1)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我︰想了很久,其實這一點可以再討論,正如馬來西亞籍的蔡明亮肯定是台灣導演。這涉及到一個創作者的認同問題。】
2)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註冊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 民,以十五個獎項計算包括: 監製、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攝影、 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每個工作項目只計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員;若「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填詞及主唱多於一位為香港工作人員,亦只會計算其中一位);
http://www.hkfaa.com/nominee/regulation_c.html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