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不褪的人情味──告別「巧華洗衣店」

001 看不見的傳說/土地正義 紙本月刊

文:傻丫

網址:https://aamacau.com/?p=3449

時間:2013年07月15日 11:11

人去.樓空.號碼在

洗衣店的大閘依然緊閉。兩個月過去了,店門上仍貼有中英葡三語的啟事,方便還未領取衣物的顧客聯絡。字條上的句語非常簡單:「取衣請電……」卻似是對有心人的一種依戀,暗暗提醒着大街的行人:洗衣店七十多年來,確曾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之中。

20130228_113747

「巧華」和老闆的誕生

「我爸爸大約1935年來澳門,那時澳門經濟很差。」老闆曾志和憶述,時光亦跟着倒流到上世紀。30年代日軍侵華,局勢動盪,不少生意人擔心澳門亦會成為戰場,於是紛紛撤資。當時在營地大街一位洗衣店老闆亦打算回鄉暫避,於是與店裏一位夥計商量,想把洗衣店轉讓。夥計那夜與太太商量。太太於是向同鄉姊妹左賖一點金飾,右籌一點私己,再加上自己一筆積蓄,把洗衣店接了下來。1937年,巧華洗衣店於營地大街開業。兩年後,他們第一個兒子曾志和出世。

「初期是我媽媽負責洗燙。收集衣服後,她便坐艇仔到對面灣仔的山坑洗衫。那邊有空地,於是洗完後亦會在那兒乾衣,再拿回來。一直到和平後,店裏後開始請人,媽媽就不用再到灣仔洗衣去了。」曾志和道。

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及長崎投了兩枚原子彈,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戰事結束。「蓮花寶地」的澳門最終亦沒受到戰火牽連。兩小口的兒子一個接一個的出生、長大。家庭越來越熱鬧,洗衣店的生意亦不斷擴充。

 

「磨水石米」招牌。「磨水石米」一工藝已漸失傳。民署職員曾向老闆表示,如下手店主未能保留招牌,民署願意代為收藏。

「磨水石米」招牌。「磨水石米」一工藝已漸失傳。民署職員曾向老闆表示,如下手店主未能保留招牌,民署願意代為收藏。

曾學葡語 招呼中西客人有信心

「那時光顧的有中國人也有葡國人。葡國人佔我們的生意額約兩至三成。所以讀到初中二,我爸爸就叫我去讀葡文,方便與西人溝通。學了約兩年多。」這天葡文報館的記者來了採訪。當得知曾志和學過葡語後,記者臉上立即露出「他鄉遇故知」的笑容,興奮的說着葡語。曾志和亦一貫笑容親切的與記者交談着。「簡單的還可以。太深的就不行了。」老闆補充。

父親有命 長子繼從

不過,接受教育的日子並不很長。唸到高中,老闆便要輟學到店裏幫忙。「我想繼續讀書的。不過店裏人手不夠。我又是長子。爸爸「大石壓死蟹」,說『唔得呀!舖頭冇人呀!一定要出來幫手!』那我可以怎樣﹖」曾志和苦笑道。「那時正在學葡語。讀下去的話,找份市政(現時民政總署)稽查工作也是容易的吧。哈哈哈。」

回望當年,人的腦海可能總會浮起多個如果:「如果當年繼續讀書……如果當年沒在店裏幫忙……」命運又會如何改變﹖今天的我們又會怎樣﹖一個又一個的「如果」下,實情是,在那個傳統家庭觀念甚重的年頭,子女前途多由父母作主。加上免費教育尚未普及,一般家庭又子女眾多,為了糊口,曾志和像許多家庭的長子一樣,放棄了接受教育機會,幫忙照顧弟妹,幫忙養家。父母的洗衣店,於是成了曾志和往後大半生,一幕幕甜酸苦辣的故事場景。

店內許多機器都是1984年火災後再購置的。燙衣機已捐贈予民署及同業。橙紅色之洗衣機則由於體積太大,未能收藏。只能拆走丟掉。

店內許多機器都是1984年火災後再購置的。燙衣機已捐贈予民署及同業。橙紅色之洗衣機則由於體積太大,未能收藏。只能拆走丟掉。

Exif_JPEG_PICTURE

「巧華」三遷

隨着兄弟長大,洗衣店的規模亦不斷擴大。「以前家庭洗衣機不很流行。」。「巧華」第一個工場在觀音堂附近,一直運作了十多年。後來觀音堂買下該幅地發展旅遊事業,工場於是搬到白馬行旁邊的聖馬可堂(現蔡高學校)花園附近,直到聖馬可堂要興建蔡高學校,洗衣店工場就進行第三次搬遷。「我們買了美的路主教街那工場。那是一間古老大屋。我們拆了它,改成石屎,樓下洗衣,天台曬晾。後來時代進步,添置機器,就不用曬晾了。天台就沒甚麼作用了。」

「工場內有個井,是松山的山水。井水很好,泵上來用作濕洗,如衣服、床單、枕袋、被袋,恤衫牛仔褲等都很好。乾洗就在(營地大街)店裏解決,所以兩個工場。」

「洗」出個愛侶

當時荷蘭園、美的路主教街、營地大街、福隆新街,都有巧華的「字號」。每天,四間洗衣店需要「濕洗」的衣服都拿到美的路主教街分店的工場。曾志和亦這樣認識了自己的太太。

「我們日日車衣服去洗。我表姐住在美的路主教街。太太則住在美的路主教街的工場斜對面,經常在那邊玩,所以認識我的表姐。表姐介紹我們認識的。」

孩子各有夢 不會勉強

有關家庭,老闆沒有多說。只道孩子們小時候都讓他們讀書,沒要他們多在店裏幫忙。現在孩子們都各有發展,有的則已移民外國。老闆一力摃起了洗衣店,洗衣店則養大了他的孩子。當中的辛酸,則是另一段故事。

「六幾年的時候,澳門不夠電,於是周圍都有發電機。因為要供電給中央,在中央酒店旁邊有三台發電機,日夜不停廿四小時開動,由天光嘈到天黑。所以現在有一點耳聾。因為受發電機影響。以前年輕可能沒問題。現在老了。又曾受過這折磨。聽覺只剩下七成。」

中央酒店是全澳第一幢有升降機的建築物。酒店的餐廳及賭場亦是當年本地達官貴人及遊客常到之處。

曾遭火劫 終身留痕

「1984年一天,我們的燃油着火,我被火燒傷了。自己截車到鏡湖醫院。去到幾乎都不醒人事。那時穿了件厚笠及短西褲,於是保護了身體。但手臂、雙腳都給燒傷了。很嚴重。康復後還留下肉芽,雙手的活動不很靈活。之後去了香港做植皮手術。現在活動沒問題了,但始終有一點肉芽。」

「1984年。1984年9月。」歷歷在目,即使火災距今已接近三十載。火災後,鋪內一片燻黑。店內的機器、客人的衣服都給燒掉了。幸好客人體諒,沒有追究,或是要求賠償。加上老闆的「契爺」借了一筆錢讓老闆周轉,洗衣店於是得以東山再起。

「洗」別年華 「洗」不走主顧情

七十多年,轉眼即逝。洗衣店經歷了高低起伏,酸甜苦辣;今天,洗衣店的大門終要關上。澳門人不捨,曾志和同樣。顧客紛紛前來道別,依依不捨的與老闆聚舊、話當年。老友們離去後,現年74歲的老闆似乎亦帶一點神傷。

 

後記:

「是曾先生嗎﹖是我!你最近怎樣﹖」事隔近兩個月,再聯絡老闆,告訴他訪問出街了。

「有心!都係咁啦。」老闆聲音相當精神。

「怕唔怕悶呀﹖」

「悶都冇法啦。得閒去下圖書館,睇下戲,學下初級電腦咁。都幾好呀。」

是的。生活健康安樂,就好。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