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夢想一本行動手冊─ 讀《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綠色生活 藝文爛鬼樓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3063

時間:2013年05月21日 21:21

一開始的時候,是被網上這篇文章吸引住,是台灣藝術工作者、生態藝術研究者周靈芝所寫的英國諾爾衛斯特(The Knowle West, Bristol)進行的生態/藝術社區發展計劃。文章從幾個基本的核心問題開始,反思藝術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這樣一個成功案例可以提供我們重新思考及面對藝術與社區、藝術與公共的關係。當藝術從美術館和畫廊出走,進入一般的社區和生活時,它是怎樣拉近彼此的距離?怎樣調整藝術的自主性,以及可能產生的衝突和焦慮是什麼?如何化解?政府政策及行政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生態和藝術在社區裡又可以產生什麼樣的關連?”(p.159)

以藝術來改善城市邊緣社區狀況屬普遍的一種社區藝術案例,而這個案例的成功來自於秉持正確方向的主事者長時間的持續投入,才沒有讓計劃淪為追求短期效益或門面功夫的一般社區美化項目。

計劃一開始是在1995年,該區一個衛生協會邀請攝影家卡洛琳哈山(Carolyn Hassan)來進駐社區,進行5個月的攝影計劃,希望以藝術探討健康問題──這區居民癌症和心臟病早逝的比率很高,但卡洛琳並不想只作宣傳,她希望能以攝影和藝術更積極地介入社區,引起一些改變。

在接下來的8年,卡洛琳持續介入,計劃不斷擴大,參與者除區內年青人,還包括精神病患、酗酒及濫藥者等,並成立了一個有16位員工的“諾爾衛斯特媒體中心”的非營利組織,除舉辦國際藝術工作坊、社區進駐計劃等活動外,主要還是讓區內年輕人能學習到最新的媒體技術──如攝影、電影、網頁設計等,然後讓年輕人主動帶領計劃,為社區發聲並促成改變。卡洛琳清晰地堅守媒體中心的信念──“要抗拒外來的壓力,避免自己只是成為一個訓練機構或是直接要求產出的公司,也不要成為一個傳統的藝術機構,一心只想速成地選擇性地達成社區參與的目標。”(p.162)她知道,要持續地為社區培力才是關鍵。也唯有如此,才可以培養出持續參與的年青人,而最終帶動對社區的改變。

書中這一章寫到的一些案例如為營造低碳社區而發起的“農樂計劃”強調食物的在地化、“綠足跡”教居民自己種菜、年青人用媒體技術製作社區的“綠地圖”,製作“如何積極去旅行”小冊子鼓勵居民出外與大自然接觸,還有檢視生活的“碳手冊”等,都讓人看到這個小小的媒體中心如何在社區的日常生活裡發揮出巨大能量。當中最令人雀躍的是該區年青人們所具有的夢想實踐的動力,而媒體中心一直穩守其原則和責任做了最重要的事,就是建立一個不斷讓年青人有夢想的環境,同時也儘一切努力去策動與幫助其付諸實踐,從小處入手,一點一滴地進行改變。

其中一個令人觸動的案例是2003年該媒體中心的重建計劃—“Archimedia/媒體建築造屋計劃”,最具啟發之處是這項達300萬英鎊的重建計劃竟然交由該區一群11-16歲年青人與專業建築師共同設計、規劃而完成。所持理念很簡單──年青人才是該中心的主要使用者,因此他們需要了解和參與重建計劃。就這樣,整個重建計劃變成了一項很具啟發性的集教育與培力的年青人社區實踐項目,在專業建築師的帶領之下,這班年青人從募款、向公眾進行解說開始學習,參觀和拍攝紀錄其它重要建築,學習設計規劃、綠色建築和環境的永續觀念等,在整個籌備過程中年青人與帶領建築師不斷思考和討論—到底這個社區需要一個怎麼樣的媒體中心,最後年青人們建立共識並擔任評審,從14位投標的建築師中選出最符合他們要求的一位,以及一位藝術家為建築的美學把關。整個重建計劃歷時數年,建築在2009年落成啟用,開幕時還邀請了美國著名生態藝術家哈里森夫婦在此進行《溫室英國》大型巡迴展,由於充份參與和自主,這個媒體中心成為社區內最令居民自豪的生態建築,而且使用率相當高,而有份參與計劃的年青人,更是對未來的求學等都受到很大啟發和鼓舞。

在這樣令人鼓舞的社區營造個案的背後,作者也介紹了當時重要的政策與社會背景。首先,藝術進入社區是作為重要的都市更生、社區再造的項目來進行──“1990 年代以後英國的都市政策納入了文化觀照的策略,重新正視藝術參與和文化活動在社區再造中的角色”(p.177);1997年英國新工黨執政,推行「以人為本」的社會和經濟模式使社區再生成為重點政策,也使“藝術”從早期的邊緣化和80年代的文化消費工具,進而成為社區再生的重要元素。當1988年新工黨政府提出「社區新政」(NDC, New Deal for Communities) 後,布里斯托市Barton Hill地區的一群藝術家居民堅持將“藝術”列入“社區再造”的八大項目之中,與創造就業、維護健康、解決犯罪問題等項目並列。(p.184)以上這些政策都重新釐訂了藝術進入社區的行動意義,使得“藝術”在社區再造的項目中,不再只是作為美化項目,而是社區再造的必要部份。

周靈芝在這章最後為媒體中心的成功做了分析總結──“以使用者為中心,專家為協助角色,帶入到日常生活中,結合在地志工力量,以及溝通的能力與意願”。這些都可以列為藝術進入社區重要的工作參考。

她同時也引用了諾爾衛斯特媒體中心創始人卡洛琳的一段話,來進行非常重要的提醒:

“有的藝術機構參與社區藝術計劃,做完一件作品就離開了。但是這種空降方式並不有趣,生產力也不高。那對藝術家來說,只是作品發展的一部份,和發展創意無關。我們更想做的是建立互信、持續性與長期性的關係,可以將想法推得更遠,甘冒創意的風險。對我來說,這更有趣,更能激發靈感。”(p.174)

書內有更多更多(這裡只寫了其中一章)不同地區、包括台灣的社區生態藝術實踐案例與分析,一如書名的“想像和實踐”,非常貼切,一切就是從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中來,但郤又實實在在的落到地上一步步執行着,是一本對夢想者來說充滿誘惑力的行動手冊。

諾爾衛斯特媒體中心: http://www.kwmc.org.uk/

諾爾衛斯特媒體中心的建造紀錄:

[embedplusvideo height=”443″ width=”555″ standard=”http://www.youtube.com/v/E7uzEDwwFTs?fs=1″ vars=”ytid=E7uzEDwwFTs&width=555&height=443&start=&stop=&rs=w&hd=0&autoplay=0&react=1&chapters=&notes=” id=”ep5091″ /]

訂閱每月紙本

 

4209462411_d0ee42eca8 a40e97c86bc169c72605bafaab75d977 kwmc1 «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