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買路錢」? NGO的兩難

2013-04-26 災難這一課,你學會甚麼? 專題報道

文:許諾

網址:https://aamacau.com/?p=2938

時間:2013年04月28日 19:19

據傳媒報道,這次四川蘆山地震,中國紅十字會首日募捐僅得14萬人民幣,只佔民間組織所獲捐款的1%,堪稱境況淒涼。中國紅十字會承認,捐款之所以少,與年前郭美美網上炫富事件有關。雖然官方一再出面「闢謠」,向外地救援組織索取「進場費」、「假發票」事件並非事實,中國紅會也宣佈下月將重新調查「郭美美」事件,但似乎短期內也難以挽回民間對內地官方賑災機構的信心。

發國難財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這次信心崩潰的危機,禍端依然是官場積重難返的貪腐風氣,但發「死人財」、「國難財」的行徑,尤其令人齒冷。事實上,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據一些長期在內地服務的志願團體透露,確實曾有接受汶川捐款的服務機構負責人被「雙規」。另外,比較常見的是接受捐款後承諾購買的物資或向災民提供的服務「貨不對辦」,明顯「縮水」或者根本未有到位。其中一個誇張的例子是,有外地捐款人向一家機構捐贈一批輪椅,當捐款人到場視察後,一離開這批輪椅亦消失無蹤,不知往哪裡去,猶如一批「道具」。「過河濕腳」、帳目不清,很多時確實嚇怕了外地的慈善團體,有知情人士解釋,即使捐款機構事後派會計人員「查數」,發現有問題向上級部門交涉,有時候也是有理說不清「他們會說是會計記帳方式不一樣,結果一拖就是一年半載,查完缺口還是一樣存在。」

也有團體憶述,上次汶川地震災後數天到訪一偏遠山區,一到步就獲得村幹部大排筵席盛情接待,在貧困的山區、特別是災後物資短缺的困難時刻,受到這樣「高規格」招待,令志工們都瞪大了眼。飯後村幹部開始「入正題」,說希望獲得百萬現金重建,又力勸志願者「不必太辛苦次次山長水遠來到,直接把善款匯給他們就行」,有經驗的慈善團體當然步步為營,不會隨便奉上真金白銀。當然,上述的例子只是樹大有枯枝,冰山的一角。但對參與災後援建或服務的境外民間團體而言,若不幸遇上這種情況往往是有苦自己知,由於是境外民間團體的關係,若要長駐當地服務真正有需要的民眾,往往需要獲得當地部門認可或與當地機構合作,在走與留之間,有時要作出無奈的選擇。

罷捐無謂  蘇文欣:要捐得精明

曾經到內地開展多個社區服務支援計劃,香港無國界社工董事的蘇文欣也承認,組織到內地的志願服務要有「鬥智鬥力」的心理準備,較穩妥的方法是「睇緊條數」,所有開支都儘量由自己同事負責。他笑言,幸好他們的團體錢也不多,加上要做的並不是大興土木,而是災後人民的心靈重建,必須有社工或心理輔導員駐場,在管理上相對其他機構方便和直接一些。

對於民間這次「罷捐」的呼籲,蘇文欣直言,內地的貪腐問題一日不改善,財政制度不透明化,勢必窒礙各地慈善團體參與救災的合作關係,而最大的受害者仍然是那些偏遠地區最需要幫助的災民。他又認為,與其罷捐,有心的市民只要多做一些功夫,其實也可以捐得放心。首先,市民應清楚自己想「捐甚麼?」即是捐款的目的,想捐物資、捐建學校、還是「服務」?例如:災後心靈創傷治療或者安裝義肢、傷殘人士復康治療等等,香港不少慈善團體都有特定的籌款項目,市民可根據其往績和公信力再選擇。至於財政透明度方面,蘇文欣坦言只會捐給有公開財政釦i的民間慈善機構,翻查年報便會知行政費是否過高,有多少錢是真正落到受助者手中,行政費一般應控制在支出的10-15%。

過去幾年四川的地震災區,湧入大筆資金用於災後重建,但有些可能會得物無所用,甚至淪為「面子工程」,例如有善長在鄉鎮捐建了大型體育館,但地方政府卻無錢長期營運和維修。「捐建一幢大樓至少可以名垂千古,但如果是捐錢提供醫療服務,病人最多是感謝醫護人員,但不會知道捐款人是誰」蘇文欣表示,其實在災後一星期災民家園盡毀、失去至親的心靈創傷,以及對生活前景產生的焦慮便會陸續出現,這時很需要社工跟進,另外傷殘人士長期的復康治療、教導他們重新適應生活,這些都是災民安置之後很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環節。

訂閱每月紙本

精明捐款小貼士:

了解籌款目的,最好有明確的項目
只捐給有公開財政狀況的慈善機構
了解機構行政費是否過高
( 翻查財政年報或參考「明施慎選」網站 www.theidonate.com